岚皋古代家规的典范 作者:杜文涛

发布时间:2016-04-15 09:59来源:本站

提起清末岚皋的名门望族杜氏,上了年纪的知情岚皋人,自然会说起大脚才女杜继燕和她的进士丈夫王隆道。两夫妻所处的杜、王二姓,人文厚重,人才辈出,构成了在当时特殊年代里岚皋“四大家族”占其二的社会地位。杜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曾出过举人杜官廉,相传在外做过地方官。杜官廉孙女杜继燕出生于道光三年即1823年,她精通诗书,聪颖足智,反对缠足,自办私塾,桃李盈门。膝下五子,四个中秀才,一个中举人。她的小儿子王樾曾任甘肃成县、徽县知县,后牵头地方乡贤上奏民国政府国务总理伍廷芳,依据《水经注》对岚河的记载,改了砖坪县名为岚皋。杜继燕的孙子王子绍曾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督学。杜继燕的堂哥杜继安为岚皋文学史留下了文采俱佳的华章《公置义田序》。王子绍曾以《砖坪女杰。杜继燕小史——道光年间一个反对缠足的少女》为题专门进行了记叙。

翻开岚皋地方文化和地方史,杜继燕及王氏家族是不可或缺的一页。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家族有每个家族的起源史、发展史,深植于家族文化中的家训、家规教育,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内动力和风向标,也是家族之间的个性化特色与标志。

岚皋杜氏家族是如何崛起并腾达成一个名门望族的呢?去年秋,我有缘在一杜氏后裔贤叟家中索得《杜氏家乘》、《杜氏支谱》,从《杜氏家乘》中阅读到其《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或许能找到答案。

清同治戊辰年即1868年镌梓的《杜氏家乘》和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成书的《杜氏支谱》记载:杜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蒲州万泉县双泉乡南无里杜村,后迁襄阳府枣阳县双沟,明成化八年复迁荆州府监利县新安里茶壶垸通江湖南岸,清乾隆元年再迁岳州府巴陵县小沙州,清乾隆四十六年又迁陕西省兴安府岚河畔,为杜氏京兆堂支堂,和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牧同为襄阳京兆堂一脉。《杜氏家乘》述其祖先根脉时赋诗敬题道:“迹自伊祁肇,凭徵夏与商。至周殊氏族,作伯有邦乡。孔庙钦从祀,虬精信克昌。曾向韦阀阅,还傲李文章。积兆更千叶,班曹列五房。系皆京兆统,名概宝田彰。受姓非无谱,由明可溯唐……”“还傲李文章” 一句便指杜氏先祖杜甫。韩愈有诗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只有杜甫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了。《杜氏家乘》述其派行诗为:“恭敬以行,立品守正。名世之生,如有善庆。”续派诗为:“继祖志光大,承宗永克昌。传家本忠孝,经国在文章。德自宽仁懋,伦从学校详。熙朝隆作育,厚望启贤良”。《杜氏家乘》为竖排繁体版,无断句也无标点。为便于阅读,现断句并用简体字将《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摘录如下,以便了解其杜氏家规全貌。

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

闻之进贤去奸,朝廷有黜陟之典,好善恶,恶草野,有月且之评。富家大吉,闲家悔亡,盖欲人心,正而王化,行道德一而风俗同也。

我等族姓浩大,户口繁衍,诚恐性情不静,不无圣世之頑民;气质多殊,未尽熙朝之君子。倘有反道败德越礼犯分者,理合欲施条规,早为惩治;庶不至萤火燎原,蚁穴溃堤

也乎。是以户族人等公议严禁,大彰法戒,凡我同姓务宜亲九族、振三纲、张四维、重五常。业儒、业渔、业耕,横经不防网耒;为工、为商、为贾,游艺皆能生财。毋许不忠不孝、不和不友、不信不睦、不仁不义;毋许欺孤欺寡、欺贫欺贱、欺老欺死、欺愚欺善;毋许聚赌比匪,毋许酗酒贪花,毋许狗盗鼠窃,毋许马骗鲸吞,毋许屠牛宰犬,毋许偷鸡攘羊,毋许笔刀墨剑,毋许烟灯银枪,此皆王法所不容,家规所宜惩也。

我今户门,务宜言物行恒、同心合志。不得恃房势以藐户,逞私见以独为,小大公事食用从俭;亦不得网利而轻义,贪婪而肥己,如有违议犯规同彰家法,不得狥情碍面。如更持强争辨,送出公廷,不得畏势容纵自任之。后修其天爵,同振宝田之先声;教以人伦,共恢京兆之遗泽。父匕子匕、兄匕弟匕、夫匕妇匕,而家道正矣!

第一条:完粮土以省催科

夫朝廷惟正之供已有善章,阖邑修堤之规亦属美举。凡我同姓国稞早完,不作欠粮之刁户,堤费时出,无若抗土之顽民。倘有拖欠官债迟延土费,签票临门差役需索,多方诛求,后出之费较前应出之数而倍增,勿谓言之不早也!

第二条:敦孝弟以重人伦

夫圣人之德本于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乐莫大焉!凡我同姓宜亲其亲、长其长,当思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倘有厷顺效逆、越礼犯分、不循子弟之道者,轻用家规、重遵国法,决不恕悖逆争斗之子弟也!

第三条:笃宗族以昭雍睦

夫人本乎祖,子姓虽众,皆祖宗在天之灵所默佑也。凡我同姓宜亲其九族,敦其一本,欢然有谊以相接,蔼然有情以相通,祭宗庙以序昭穆,绩族谱以清支根,其雍睦为何如也。倘有擅卖公田侵吞祭费,为祖宗之罪人,家法决不轻恕也!

第四条:重农桑以足衣食

夫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衣食者,农桑之所从出也。凡我同姓深耕易耨,知稼穑之艰难;暮织朝纺,念布帛之辛苦。老幼安怀,室家温饱,不亦乐乎!倘使好逸恶劳、辍耕懒织,势必至啼饥号寒、变其恒产、失其恒心矣。孟子曰:民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凡我同姓共凛之!

第五条:隆学校以端士习

夫庠序学校之设皆以明伦,我皇上寿考,作人尊师重儒,其待士可谓至矣!凡我同姓,待先生其忠且敬,束修为之加厚,体酒不可或怠,而养正之蒙师更应优礼焉。恭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伦、修其天爵圣功也。倘有轻慢名师、挟侮大儒,得罪於师儒无异得罪于君父。我同姓尚慎旃哉!

第六条:和乡党以息争讼

夫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相友相助相扶持,缓急可恃者莫于乡党。凡我同姓宜睦姻任恤、忍让包容、敬以持己;宗族服其端方恕以待人,闾里推其仁厚岂不美哉。倘有恃富以欺贫、挟贵陵贱、倚强暴弱、肴智术愚,国有严刑,家有重法,可不慎与!

第七条:联保甲以弥盗贼

夫乡约亭长由来久矣,故保正甲长,清理地方即井田守望之遗制也。凡我同姓务宜纠察群类盘结,往来遇有不习正业、斗鸡走狗、似鼠如狼、履历不明、踪迹可疑者,不许容于族内。其庵壇寺观、闹肆僻村尤易藏奸,更宜细加访察,庶贼无容身之地,里皆清白之家矣!倘有窝藏隐匿、豢贼害良者,一经查出,水其人、火其居,决不轻罚,以长盗风也。

第八条:戒宰杀以全生灵

夫坤为牛,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牛之养人亦如之生人,衣食之所出,粮土之所征,吉凶军嘉之所需,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所兴,皆取资于牛,奈之何忍杀乎?语云: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永免!凡我同姓务宜戒食其肉,遇擅宰耕牛及屠守夜之犬者,当即喊鸣户门依法惩治,否则经官送入牢狱治罪,庶牛无觳觫之惧,里无窝藏之家,亦阜物安民之良策也!

第九条:戒邪淫以正风化

夫濮上桑间其风荡矣!牆茨株林其俗侈矣!风流之债填还极快,可不慎与!凡我族中子弟务宜清心寡欲,修身齐家,对如花如玉之貌存若姊若妹之心。房帷整肃,人纪肇修,吉孰如之。倘有行鹿聚麂,无理与贾君,吹箫鼓琴,有意于处子,鸟鼠同穴,雉牡同声,有伤风化者,明法敕罚,决不容衣冠禽兽之徒,戒之戒之!

第十条:禁烟赌以保身家

夫鸦片淫赌败名丧节、亡身倾家,为有心者所深痛悲,夫盖一入迷阵,如投罗网。不得犹以豪杰自命,英雄自负,富贵自恃,修养自冀。甚者东奔西荡为墦间之乞人,窃钩偷针作梁上之君子,父母不子、妻妾不夫、乡里不齿,悔之晚矣!凡我同姓务宜各习正业,以赌场为陷阱,以烟馆为囹圄,惜钱财以裕家用,远燕朋以全性命,不干国纪、不犯家规,是则先人之所厚望也夫!

家规结尾处注明同治七年戊辰岁仲秋月上浣谷旦议立。清同治七年戊辰岁即1868年,仲秋月即农历八月,上浣为上旬,谷旦为吉日的代称。《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每则以七字标题揽段,十则标题浅文言中间杂白话意,工整、对称,前后铺陈,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文朴义丰,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家规文字不多,仅一千多字,但份量极重,它是迄今岚皋可以找到的仅有的几家家族家规中的上品,算得上是岚皋历史上重要文献之一。更重要的是,此家规不仅为杜氏教育子女成家立业之用,还可成为家族上下一以贯之的终身教育理念,亦是谋求家族昌盛永恒持久发展的家庭史书典范。

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会深深地留下其时代烙印,围绕这些烙印,则会映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和思想理念。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巴山深处的杜氏族人,在稻谷金黄、桂花飘香的时节,围坐一圈,商确议定家训家规时,实在不可能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其大多数内容无非是孝悌仁让、礼义节廉,教育子孙后代在封建社会的礼教范围之下循规蹈矩地为人处事。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家规,有封建糟粕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博大的人文视角拓宽,其家规中对现在教育仍有诸多启益和较强的借鉴意义。

修身为本,是杜氏家规开宗之明义。家规伊始便总策式的议定了中心思想:“凡我同姓务宜亲九族、振三纲、张四维、重五常。业儒、业渔、业耕,横经不防网耒;为工、为商、为贾,游艺皆能生财。毋许不忠不孝、不和不友、不信不睦、不仁不义;毋许欺孤欺寡、欺贫欺贱、欺老欺死、欺愚欺善;毋许聚赌比匪,毋许酗酒贪花,毋许狗盗鼠窃,毋许马骗鲸吞,毋许屠牛宰犬,毋许偷鸡攘羊,毋许笔刀墨剑,毋许烟灯银枪,此皆王法所不容,家规所宜惩也。”古代启蒙读物《弟子规》对人的修身养性也是放在第一位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亦是如此。

敬老爱幼,是杜氏家规首要之提倡。家规第二条写道:“夫圣人之德本于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乐莫大焉!凡我同姓宜亲其亲、长其长,当思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农桑传家,是杜氏家族的立身之本。家规第四条重点写道:“夫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衣食者,农桑之所从出也。凡我同姓深耕易耨,知稼穑之艰难;暮织朝纺,念布帛之辛苦。老幼安怀,室家温饱,不亦乐乎!倘使好逸恶劳、辍耕懒织,势必至啼饥号寒、变其恒产、失其恒心矣。”

办学育人,是杜氏家族的昌盛之基。家规第五条突出写道:“夫庠序学校之设皆以明伦,我皇上寿考,作人尊师重儒,其待士可谓至矣!凡我同姓,待先生其忠且敬,束修为之加厚,体酒不可或怠,而养正之蒙师更应优礼焉。恭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伦、修其天爵圣功也。倘有轻慢名师、挟侮大儒,得罪於师儒无异得罪于君父。”杜氏才女杜继燕在《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议定十多年后,在花里杜氏老宅开办学堂,教子育人,桃李天下,开创了岚皋私塾教育之先河。她1920年以九十六岁高龄去世时,众多的挽联中有这样一幅写道:“精通诗书善育英才桃李门满多科笫,敢破习俗坚反缠足孙曾绕膝尽孝思” 。

禁烟戒赌,是杜氏家族兴旺之保证。家规最后写道:“夫鸦片淫赌败名丧节、亡身倾家,为有心者所深痛悲,夫盖一入迷阵,如投罗网。不得犹以豪杰自命、英雄自负、富贵自恃、修养自冀。甚者东奔西荡为墦间之乞人,窃钩偷针作梁上之君子,父母不子、妻妾不夫、乡里不齿,悔之晚矣!凡我同姓务宜各习正业,以赌场为陷阱,以烟馆为囹圄,惜钱财以裕家用,远燕朋以全性命,不干国纪、不犯家规,是则先人之所厚望也夫!”

杜氏家规,语意警世,语言犀利。如第八条告诫族内子弟不可宰杀牛犬时写道:夫坤为牛,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牛之养人亦如之生人,衣食之所出,粮土之所征,吉凶军嘉之所需,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所兴,皆取资于牛,奈之何忍杀乎?语云: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永免!凡我同姓务宜戒食其肉。

杜氏家规,语言新奇,比喻独特。如第九条告诫族内子弟戒邪淫时写道:夫濮上桑间其风荡矣!牆茨株林其俗侈矣!风流之债填还极快,可不慎与!凡我族中子弟务宜清心寡欲,修身齐家,对如花如玉之貌存若姊若妹之心。房帷整肃,人纪肇修,吉孰与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些名门望族长盛不衰,衍生渐大,声名远著,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家财万贯,铺店成街,而是他们的传家之宝——家风家训,即教诲他们的子女,在家规循导下,健康成长,发扬光大,光宗耀祖,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可贵的文化财富。

《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是清代社会的文化产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志书。它不是美丽的摆设,空洞的说教,更不是乏味的训导。从杜氏绵延发展看,他们后代将家规秉持入心,学以致用,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也形成了承延不改的家族传统。杜氏子孙杜志和、杜光祖深谙中医,是上世纪初岚河流域一代名医。杜氏子孙杜大受自幼喜爱绘画,解放前任岚皋中学教员,1949年随解放岚皋时部队入伍,为部队文化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德艺双馨,成为了一名享誉军内外的知名画家。杜氏子孙杜大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下为部队建设贡献了毕生,成为一名我军的正师职干部。杜氏子孙杜大美敬业奉献,辛勤为党工作一生,成长为岚皋一名县级领导。杜氏子孙杜承厚热爱家乡,带领界梁村村民遵纪守法,发展经济,改变村容村貌,被老百姓推选为省级人大代表,界梁村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称号。杜氏子孙杜承毅秉承先祖杜继燕办学育人的家族传统,辛勤耕耘,深受师生爱戴,被评选为全省百名优秀校长、家庭教育先进个人。杜氏子孙杜大田、杜大均、杜承华、杜承林、杜承鑫,深研医术,成为岚皋地方知名医生。还有一大批杜氏后裔,他们辛勤工作,钻研业务,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岚皋杜氏现已繁衍壮大约三千余人。

东去岚皋县城,溯岚河而上二十公里的岚河畔红日村,有一处呈罗圈椅状、小地名叫耳扒的山坡上,便是杜氏迁徙来岚后的居住地。耳扒后靠青山,前饮岚河,侧挽清水长流的十里沟大堰。平旷的山坡上,梯田相接,阡陌携牵,淌水汩汩,花木蕤郁。村上的老人们说,杜氏老宅便座落在圈椅一侧的台地上,石条砌基,青砖封墙,穿木结构,雕梁画栋,八个天井相套,走马转角式上顶,最高层有七层之高,人称螺蛳上顶花屋。楼道用三层木方铺嵌,骡马驮粮上楼顶凉晒入仓楼内人听不到声响。院内设杜氏祠堂平安祠和杜氏私塾学堂。好屋命运不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老宅被地方土匪掠抢,毁于三天三夜的一场大火。花屋不再,几十年过去,但院边遗落着的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柱石,地畔间不经意中露出的石条、古砖和地头上水桶般粗细的桂花树、银杏树,似乎印证着老人们的传说,述说着杜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显赫。

杜氏迁来岚皋后,其家族人口不断繁衍增多,有部分外迁至近邻的草坪、田坝、桂花、界梁、天池等村。白云苍狗,岁月沧桑。一百多年过去了,杜氏族人老屋虽经多次战乱兵燹,不幸中仍有着少许的有幸,在岳王寨下、官岩近旁、岚河拐弯处的草坪村杜氏后裔杜大均家后院,仍奇迹般地保留下了古韵完整的三间清代建筑原貌。石条铺底,青砖砌基,土坯墙体,檩架斗拱,梁柱粗直,楼板厚实,青石门框,木质板门,泥瓦屋面,叠瓦压脊,屋脊中端“寿”字屹立,屋脊外端陶质龙头高高翘起。堂屋正中屋壁上隐约可见万民同乐图壁画,神形俱兼,表现了主人们渴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歌舞升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屋内还收藏着几件铜质锁扣镶嵌,厚重朴实,拐角平直,土漆覆面的清代木质箱柜。沉默于田野之中恢宏奇丽的建筑,是杜氏祖先与自然交流的一种实体方式。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深深地融入当地文化之中。近乎原始而又清新秀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袭而来的生产方式,滋养着地域文化的萌生与发展。

民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古代社会里,一个名门望族是非常看重“耕读传家” 的,杜氏家族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名门望族不断传衍、深化而传延至今的。杜氏家族也是一样,它正是通过内在的其家训家规和私塾育人、联姻辐射等外在形式,为其优秀传统文化相承发展而付出了浓情厚谊,演绎出了一段迄今我们不该忘怀的地方人文历史。

一个地方文明程度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文献是标志之一。而文献典籍的传承,不外乎政府和私家庋藏,《杜氏家乘》、《杜氏支谱》及其《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便是有幸传承下来的微乎其徵了。回眸今天,我们早已进入鼠标轻点,万象奔来的新时代。回望百余年前的这些文化史册,恍然已隔累世,似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感。但在我们看重家训家风教育,重拾传统,重塑传统之时,面对我们身边这些厚重历史的承载品,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

 

            2016年4月5日于岚皋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