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石

发布时间:2018-08-06 16:56来源:

 

 老家芳流以石命名的地方很有几处,如大石包、五花石、雷打石,最为有名的是蒋家关和枣树坪交界处的香炉石。旧志上说:香炉山耸其北,上建祖师庙,颇称胜境。山右为凌霄寨,尤高峻。

 明明是庙,却叫做山。明明是山,又唤作石。这就是老家人的高明,在他们心中,石不是石,山不是山,石是小山,山是大石。

 

 

 原本在草鞋垭玩得好好的,离开饭还有一个多小时,有人提议要去看香炉石。早闻其名,未见真容,活到花甲之年,还未近距离看过一次,真有些说不过去。李峰驾车,写县志的同行连同前平,一股风似地就刮了上去。路虽简易,却很硬朗,信众们不要人动员,自己动手修建,这种行为就是佛语中的“自觉”。看到小庙了,准确地说,应是看见那尊奇石了,下车,整衣,徐行,很期待,也很虔诚。

 

 

 僧占险境,难阻善行;寺庙破败,修葺能新。工棚未拆,建筑垃圾还在,“香炉古寺”牌匾被风吹落在一旁。真要复什么古称,应该叫祖师庙,而不是什么古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修庙可以高韬,拜佛要在低处。

 一木一石,都要人工背运。一坎一阶,都是精心建造。不算奇迹,也算艰辛,我站在窄窄的廊道上,环顾四野,先前有人上来,行走不可能自如,攀爬也只能披荆,如果有物件在身,那是多么的艰难!那是何等的苦不堪言!这是向上的精神,也是信仰的力量,这种精神无艰不摧,势不可挡。

 

 好香哇!随着清风徐徐而来,有草木的清芬,是植物的幽香。前平指着从石缝中斜出的半枯半荣的树说:香味儿是从那里发出的,那树叫岩柏,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远古物种,生于悬崖峭壁,寸土不沾,靠雨露滋润,枝千年不枯,根千年不腐,香远溢清,永不走味。长在石壁上的柏树,称之为岩柏并不为过,加之有香火熏染,山林气浸润,袒露的便是气节,或叫风骨。

 有门敞着,无人住持,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门里门外都是一片净土。我们手脚并用,脸蛋贴着石岩,面壁而上。路遇几块清同治年间石碑,不用细瞧,肯定是建庙缘由和功德芳名

 

 

 庙高,门槛却低。炉内香灰很厚,朝功德箱投了纸币,自取一捆香表,点燃合十,默默礼敬。自己抽签,自己许愿,自己敲鼓,自己拜佛,这又是自觉,也叫信任。给多给少没人关注,取多取少无人盯看,跪也行,不跪也行,真正是自修自行,安详安心,自觉自悟,守本守性。眼前虽没有钟磬,却有彩绘的神像,圆圆的大鼓,就想起别人一联:佛貌依山古,钟声带日长。

 退一步回望,年代久远的“香炉”,除了古树,还有苔衣,随意抚摸一棵小草,辈分都比我们要高,借贾平凹先生的书名:古炉。还要借一个成语:古色古香。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在故乡这块奇石面前,我想起一个词:恩重如山!我双膝跪下,膝下没有黄金,只有硬生生的石头,因而这次无来由的来,不是拜神,而是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