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展播】——敬老院里的“大管家”

发布时间:2019-12-16 16:14来源:

天气渐冷,民主镇中心敬老院的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眼看天气转阴,一声吆喝在院子里响起:“大家快进屋,天转阴了。”

站在大门口连连招手的老头便是民主镇中心敬老院的院长王厚见,如今59岁的他,已经在敬老院里陪着67名“痴聋傻哑”的五保老人度过了近5年时光,送13名老人走过了人生最后一刻。

为解决“三无”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民主镇早年间将旧学校改造成敬老院,后因空间过于狭窄,又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修建之际,将中心敬老院与安置小区建设为一体,在这前后辗转中,敬老院的外围环境得到了改善,被送进来的五保老人也由之前的67人倍增至如今的142人。

“以前在屋里,都是媳妇儿当家,我还老是埋怨她家里事情做得不到位,到了这个年纪,来到这里当了‘大管家’,我才明白当家的苦啊,100多号人的衣食起居,每天都要盘算经费够不够用,是不是又要买油买米了。”王厚见笑着介绍说。

公办敬老院不比老年人照料中心,这里的院民多以痴聋傻哑的五保户为主,自理能力差,甚至还有个别院民性格倔强,脾气古怪,管理起来极其困难,工作任务非常严峻。加上农村传统思想禁锢,民间更有“敬老院生活质量差,根本吃不饱饭”的传言,这也让很多五保老人害怕入住敬老院。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厚见在与镇政府积极衔接沟通后,决定从改善居住条件开始,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模式,让院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以实际行动打破民间传言。在对敬老院整体环境卫生、照明设施、供水设施、停电停水备用设施等逐步改进后,“大管家”为住宿区添置了热水器、电扇、床、被褥等必需品,统一了后厨、保洁、安全人员服装,住宿区变成了宽敞的二人标间,餐厅及娱乐设施整齐划一,敬老院的整体形象瞬间明亮了起来。

面对复杂的管理任务,“大管家”在组织管理人员对院民原居住地进行实地“家访”后,根据院民不同的健康状况及脾气性格,实行分楼层分区域规划,引导敬老院工作实现管理与自理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大管家”更是以身作则,与院民同吃同住,视老人为亲人,力所能及的让所有院民吃饱吃好,在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制定院民健康抽查制度,引导工作人员随时关注院民的身体状况,并及时督促协调院民医治工作。

“不愁吃,不愁穿,每周还有两顿肉,工作人员照顾的也过细”。今年97岁的老人王龙美是院里年龄最大的老人,每顿能吃两碗饭。

经过多年改善,如今的民主镇敬老院已逐步形成了职工院民“一股绳”、老老少少似亲人的良好氛围。作为老弱病残群体之家的“大管家”,王厚见真正做到了留住院民的心,让弱势群体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