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就是“绣花针”——岚皋县创新推行“五个三”工作机制巩固脱贫成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6-04 11:05来源:安康日报

党建就是“绣花针”

——岚皋县创新推行“五个三”工作机制巩固脱贫成效观察


脱贫攻坚需要下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同样要有绣花精神。在岚皋,党建就是“绣花针”,以“五个三”工作机制为载体,串起了脱贫致富、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等“千条线”。

一套体系在历练中打磨

“在实践中成长,在脱贫攻坚战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全,在收官阶段系统集成。”

“巴山样子·杨家院子”,是岚皋的一张脸。独特的巴山风情让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旺季时农家乐火爆到了需提前预定的地步。

游客纷至沓来,杨家院子所在的四季镇天坪村,385户村民的腰包也就鼓了起来。天坪村是岚皋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首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等“国字号”荣誉。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多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方说,2017年村上依托“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达1790.4万元,仅2019年入股获利38万余元,人均分红300元。

“全县推行‘三职合一’,我除了‘一肩挑’,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杨文方说,为加快发展,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联合邻近的长梁村在杨家院子下游打造了一个非遗作坊小院项目,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对外出租运营,想依托杨家院子大力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带动周边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夯实群众脱贫基础。

这种跨村联建集体经济,确保强村“吃得够”、弱村“吃得上”,是岚皋实施“三引三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体现。

早在2018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启动“红旗党支部”创建工程,就是筑牢基层堡垒“核心”力量,引领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红旗”立处,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今年初,针对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该县又将“红旗党支部”创建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出台《关于实行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重要管理人员激励性补助报酬的暂行办法》,形成抓“先锋引领”解决“不愿干”难题、抓“示范引领”解决“不会干”难题、抓“导向引领”解决“不敢干”难题的“三引三解”制度。

而这“三引三解”,正是“五个三”工作机制的重头戏之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激励,该县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形成资源开发型、合作共赢型、资产经营型等多种经营形式。在这其中,又以通过跨村联建建立的蔺河镇蒋家关村、南宫山镇溢河村、四季镇天坪村等集体经济最引人注目。

“这套机制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脱贫攻坚战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健全,最终在收官阶段系统集成。”市政协副主席、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介绍,今年2月份,岚皋跟全市其他县区一同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贫困户并没有完全退出,即使已脱贫,也可能有返贫风险。

在周康成看来,即将通车的安岚高速及即将实施的高铁项目,势必让岚皋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因此,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党建地位愈发重要。党建工作抓得实、抓得好,就是生产力,就是战斗力,就会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巩固脱贫成效,如何转轨乡村振兴等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基于此,岚皋在年初立足当前特别需要攻克的难关和亟待补强的短板,以“党建+”引领,对近几年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出了“五个三”工作机制。经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并酝酿一个月后,于4月21日正式在全县推行。

一个目标破解是硬道理

“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抓党建中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

所谓“五个三”,即推行“三加四亮”制度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实施“三引三解”制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三问三答”制度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组织“三联三助”制度推动基层组织聚焦脱贫联合作战;实行“三单三考”制度精准传导党建压力。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移民搬迁‘后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是全县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成为党建工作聚焦的领域。”岚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常彬介绍,“五个三”工作机制就是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建设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抓党的建设中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在推动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

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纵观岚皋“五个三”,每一项都有自己的发力方向,应对的都是涉及全县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与“三引三解”定位不同,“三加四亮”在于以党建引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十三五”以来,全县有3万多名贫困群众进城入镇。针对搬迁群众遇到的迁出地、迁入地“两头管、两难管”问题,岚皋以“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党群服务中心”和组织机关单位,到社区和安置小区亮项目、社会组织亮身份、机关党员亮服务、小区党员亮职责“三加四亮”方式,应对这一困境。

因2010年“7.18”特大洪灾建立的东坡安置小区,仅搬迁户就有518户2111人。“人员构成复杂,不好管理。尤其是搬来的农户,一些旧的生活习惯难得改变。”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徐远铎说,为让他们真正融入,党总支通过“三加四亮”,健全党组织设置,使每个小区都有“主事人”,“大家齐心协力,搬迁群众的就业、管理、融入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问三答”主攻的,则是扎根脱贫一线下足“绣花”功夫,即领导干部到点当面问、当面答,趟进深水查鱼情;基层组织在线网上问、网上答,网络会客零距离;代表委员提前问、职能部门集中答,直面问题交答卷。2019年以来,32名县级领导和23名镇党政主要领导,深入村组院落、安置小区和项目工地,召开“群众问、干部答”现场会,围绕群众提出的就业、就医、上学等意见当面解答,面对面承诺解决时限。

岚翠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成功运营,堪称全县机关、农村、社区党支部进行联建共建,联合开展党建工作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三联三动”的一个样本。2018年我市全面清理整顿网箱养鱼,南宫山镇新源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名列其中。新源渔业是政府招商项目,以前就因管理问题经常与当地移民发生矛盾,清理整顿再次引发新的纠纷。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以党建为抓手,将涉库3镇7村全体移民与新源渔业公司联合成立岚翠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经营,通过“公司+合作社+移民户”方式,吸纳库区移民投资入股1400余人,其中贫困户620人。2019年产值达280万元,人均分红500元左右,一举解决了客商与群众、生态与发展诸多问题,实现了各方共赢。

“五个三”中的“三单三考”,可视为对前“四个三”的保障监督。为保障所有措施落地见效,岚皋县委紧盯基层党建“上紧下松”痼疾,推行责任、任务、问题“三张清单”管理方式,考核三类责任主体,结果与干部选任挂钩,确保“绣花功夫”落得真、落得实。

一种现象人活乡村活

“乡村正在焕发新活力,我相信必然带来财富。”

透过党建“五个三”工作机制审视今天的岚皋,确实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5月17日,在民主镇明珠社区岚皋富岚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150多名工人正在毛绒玩具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厂长钟礼霞介绍,公司2018年成立,承揽以欧美为主的外贸订单。没太受疫情影响,刚发往德国一批订单,正在赶制下一批。

31岁的高厚菊正忙着充棉,她是从原铁炉乡来的搬迁户。“按件计算,我上个月挣了3400多元!搬之前还担心生活问题,没想到在这里一家人都有事干。老公外出务工,我爸在社区打扫卫生,我跟我妈在工厂上班。孩子放学后到社区‘四点钟课堂’,还有人辅导作业,真的特别方便!”

在岚皋县盛世康昇商贸有限公司里,石秀丽和吕万香两位“90后”妈妈正在直播带山货。她们告诉记者,才上班半个月,粉丝2000多人。粉丝不多,带货效果也不明显,但她们很开心:“底薪加提成,前几个月就有2000多元,以后工资肯定会高。几步路就到家,照顾孩子也方便!”她俩表示,“除了妈妈,我还是自己。”通过网络直播,不仅能拓展视野,也能提升自己,“并不比城里人差,空气还比城里好!”

她们的老板,一个叫张康的“90后”,学医并在西安从事医疗行业3年之后,看到家乡日新月异,2015年辞去工作回来成立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本地特产。“直播平台兴起后,我就着手培养主播带货!乡村正在焕发新活力,我相信必然带来财富。”如他所愿,2018年公司已开始盈利。

2017年就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的蔺河镇蒋家关村,通过强化支部引领,累计发展魔芋1.1万亩。该村党支部书记伍先忠告诉记者:“现在蒋家关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48万元,209户贫困户累计分红10.2万元。全村529户1642人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魔芋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即便在今年疫情期间,全村还新发展魔芋1000亩。

党建机制创新带来的发展活力,已得到充分彰显。推行“五个三”工作机制以来,全县8个村(社区)升格为党总支,14个安置小区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成立党支部,其余108个安置点党员挂靠邻近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基层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县城239个单位到社区和安置小区认领共建项目,37个文体社团到小区文艺汇演,26个志愿服务组织义诊义剪。以“红旗党支部”为主体,95个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现“三职合一”,561名村“两委”成员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理事、监事。启动建设36个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整合1.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8个村集体经济发展。

据岚皋县相关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该县119个重点项目开复工85个,97家“五上”企业全部复工,复工复产率位居全市前列;今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也排名全市第一。

但常彬表示,尽管成效明显,“五个三”工作机制仍需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健全,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向党政最关切、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问题最突出的方向聚焦,增加党建的“有效供给”,让党建这根“绣花针”不断绣出岚皋全面小康的动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