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岚皋县“三搬三促”推进易地移民搬迁脱贫工作述评

发布时间:2020-07-07 08:17来源:

1956平方公里、17.2万,分别是地处秦巴深处的陕西省岚皋县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总和。这俩数字,无论是放在全国、全省、全市都不起眼。然而,有个数字,却不一样。这10年,全县占三分之一还多的户数人口即20209户61218人从交通不便、房屋破烂、受自然灾害频繁、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搬到交通、信息、教育、医疗都相对方便的城镇新村。其中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以来,岚皋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262户30044人。

这是岚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重大进步、社会变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和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又一次伟大壮举和实践。如果说,这个搬迁数量横向比较它地还不够突出的话,那么,岚皋从开始即采取和坚持实行的“三搬三促”:搬出穷居,促集中发展;搬离穷业,促转型增收;搬去穷志,促生活更好,无疑为易地移民搬迁脱贫工作顺利推进、持续运行、成效显现、长期稳固提供了核心思路支撑和重要力量源泉。


搬出穷居,促集中发展

6月29日,雨过天晴,云开日出,家住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群众、今年57岁的张远满一大早就回到“老家”,看房屋已经于去年腾退、拆除后,已经成为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后,生长着一块硕果累累的猕猴桃:“以前,像昨天和前天那样大的雨,我和母亲睡不上一个安稳觉——房屋漏水,四周又都是大小不等的泥石流。”

在十年以前,打火把上学、一步三滑、走两步退一步、下山买包盐赶急回来一不小心踩滑跌进深渊悬崖没命、人畜禽吃喝拉撒同屋等相对现在来说几近不可想象的事,在这里都不算稀奇。走出山门,到城里住、到街上住、到新村交通方便的地方住是几乎所有人的梦想。

人民的梦想,就是党的梦想,国家的梦想。5年来,岚皋按照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政策,政府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34个安置点81个项目,搬迁群众11891户378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62户30044人,全县城镇化率从2015年40.1%提高到2019年的45.2%。

2014年识别贫困户时,张远满虽识文化,也勤快,然而,由于打小15岁就患有严重双肾内外结石、腰椎骨增生、膨大,下不了重力。母亲80岁高龄。娘母俩生活仍很拮据,加之房屋破烂,交通受阻,被确定为贫困户。随后,在佐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4号楼1单元3层免费享受到一套小两室一厅一厨一厕共47平方米的房屋。自己简单装修后入住。在张远满老家和张远满一起搬走的,还有周围14户,“都住上了好房子!”张远满介绍。

▲6月28日,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猕猴桃种植园区,张远满(右)在老家猕猴桃园区和业主交谈长势喜人的猕猴桃。陈延安 摄


群众下山,产业上山,人走地不荒,不仅不荒,还要适度规模化集中利用资源发展产业,为搬迁群众源源不断输送“红利”,为乡村生机蓬勃焕发新样,是岚皋县委、县政府另一个工作重点。“以前这里都是种苞谷洋芋,那里是荒着的,现在都成了猕猴桃园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给我分红1000多元,地租2000多元,要是荒了,一分钱没有。”张远满说。

岚皋按照“原居住地管理林和地、新居住地管理人和房”的思路,各村充分利用搬迁后闲置土地林地资源,共培育农业园区15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通过林地耕地入股、流转方式累计种植魔芋、猕猴桃等特色产业11万亩,带动贫困户33680人稳定增收。


搬离穷业,促转型增收

今年36岁的丁长艳,是岚皋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居民。之前,她和儿子以及丈夫、公公、婆婆还住在距县城40多公里的堰门镇隆兴村一座大山上。丈夫连年下矿,自己则在家带儿子,帮公公婆婆种地、喂鸡。怎料公公、婆婆先后生病,需长期服药。“家业”一时搁下,加上丈夫在外的矿上也不景气,家里交通不便,房屋破烂,儿子又要上学,可把丁长艳愁坏了。脱贫攻坚开始后,她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去年11月,她家分配到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屋,至此一家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6月29日,岚皋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服装厂,搬迁群众丁长艳正在缝纫衣服。陈延安 摄


儿子上了学,丁长艳就谋划着上班。在社区干部引荐下,丁长艳进了小区服装厂。这双曾经勤劳带娃、种地、喂鸡的手开始学缝纫,早中晚接送孩子,月工资2000元以上。丈夫则在她的劝说下在附近做建筑工。公公婆婆病情稳定,吃药也都方便且门诊也能报销。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确保群众不仅能够搬得出、入得住,还能够稳得住、能致富,岚皋按照“一人一卡、一点一册、一月一更新”要求,逐户逐人摸底调查,建立就业台账,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并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方式,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总体布局上,岚皋县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小区、小区里建工厂”思路,推进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

城关镇城北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徐长政介绍,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社区工厂、开发公益性岗位、引进公共服务业,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增收来源。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分一、二期,两地共1310户5332人,目前已实现户均1.3人稳定就业,其中在小区服装厂、超市、卫生室、物业公司和周边电子厂、餐饮服务单位上班的就有500多人。

岚皋县委副书记张永斌告诉笔者,新社区工厂是岚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标配”,只有抓好了这个‘标配’,才能抓好社区的“长治久安”。目前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引进新社区工厂44家,提供就业岗位2598个,组织技术培训5308人次,3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到工厂务工,转移就业9021人,“一人就业整户脱贫”局面正在形成。


搬去穷志,促生活更好

6月29日,见到杨大国时,他正在上街头给一户人家重新装修砸墙。今年42岁的杨大国是岚皋县民主镇人,原先居住在距离集镇1公里的山上,2019年11月搬迁到山下集镇“富丽明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住。家里一共5口人,母亲80岁,妻子比他小7岁,两个儿子,大儿子14岁,小儿子才5岁。过去在山上居住,母亲身体也健康,杨大国还没那么强烈的危机感。一年出门在外,“玩一半,干一半”,也就把个家“糊”过去了。

▲6月29日,岚皋县民主镇集镇上街头一户人家屋里,去年扶贫搬迁到集镇居住的群众杨大国在给主人翻修房屋。陈延安 摄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杨大国出不了门,母亲身体又不好。可是原先在广州五金厂挣四五千元一月的他又“瞧不上”每天甚至不到100元的当地工厂的活。今年,小区成立党支部,支部下设楼长,支部书记熊贻新和楼长陈知双就多次找到他动员他下本干活挣钱。杨大国开始放下身段干建筑工地上的活,“这不,每天也能挣个100多元!”杨大国说。

杨大国的妻子黄秀莉则在幼儿园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总算是每个月买菜买粮食油盐够了!”如今的黄秀莉和杨大国已走上挣钱“新常态”。

扶贫先扶志。岚皋县实行“点对点治懒、面对面治奢、线对线治乱”。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干部、志愿者“点”对“点”帮扶“内生动力不足”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导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找工作。一月更新一次“红黑榜”,一季度表彰一次小区“勤劳之星”,半年召开一次“群众民主生活会”,全县转变内生动力不足户约500余户。

面对愈刮愈烈的人情风,各移民搬迁小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利用每季度定期入户走访机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它不办”,人情债逐年下降。各地还集中开展“三清一改”环境卫生大整治。为增进感情,加深居民之间相互了解认识,各小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办起锣鼓队、秧歌队、舞狮舞龙及象棋、歌唱队,在中秋、端午、春节、国庆等传统佳节或国家重要节日还开展小区“群众大舞台”文体展演活动,搬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

“可以说,搬出了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爱好文学的张远满这样形容。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工作,上从体制、机制上都需要我们去摸索创新、探索改革、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发展难题,让群众真正安下家、安下心、安下业!”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