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门镇堰门村:产业引领村民奔富路

发布时间:2020-09-21 17:16来源:堰门镇

9月中旬,沿着宽阔平整的村道走进堰门镇堰门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蜿蜒的“红军道”彩旗飘扬,成片的产业园区随着山势连绵起伏,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弯腰劳作的忙碌身影。

“以前堰门村哪有现在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青壮年都愿意出去发展,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村支部书记潘建明感慨道。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镇村联手,依托堰门村自然环境优越、天然富硒带和红色文化优势,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径。四年时间,堰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立足传统优势,种养结合打造生态产业链

“目前,我们村的黑猪养殖、富硒鸡养殖、蚕桑种养等多个产业已步入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堰门村第一书记唐晓娟指着远处华阳和新邦生猪养殖基地、富硒鸡养殖基地和蚕桑种植园区介绍说,“我们养的生猪和富硒鸡全是纯天然喂养,吃的是富硒草,喝的富硒水,不添加任何辅料。”走近蚕桑种植区,唐晓娟介绍道:“蚕桑曾是堰门村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蚕桑种植规模逐渐变小,但是堰门镇、村领导始终相信,蚕桑一定能给堰门村的村民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镇、村干部共同努力,堰门村的蚕桑产业逐步扩大,建设标准化桑园的想法逐渐成型。”2019年,在镇村干部的多方动员下,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李元明回乡发展,投资100多万建设集蚕桑养殖与蚕丝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如今,堰门村已有密植桑园300亩,年养蚕300张,生产蚕丝4000斤,预计产值100余万元自脱贫攻坚以来,堰门村咬定蚕桑不放松,狠抓老劣桑改造、密植桑园和标准化蚕室建设,人均养蚕、产茧质量跃居全县首位。

除了蚕桑产业,堰门村生猪养殖和富硒鸡养殖产业也快速崛起。据了解,堰门村华阳畜牧养殖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到场务工等方式累计带动2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兴邦综合农业生态园以黄桃种植为基础,跑山黑猪养殖为特色,与成都食品公司联合修建黑猪腊肉加工厂,形成了以农耕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生态园区。

近年来,堰门镇投入各项涉农资金600余万元建设堰门村生态种养产业基地,扶持全村150户有劳动力的农户发展相关种养产业。堰门村预计今年人均增收2000元。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红军来的那年我七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军人,都穿着灰色的军衣,每个人身上还带着枪,虽然八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却一直都记得......”堰门村93岁的陈启贵老人向游客们讲述着当年红军道上“过红军”的故事。听红军故事、参观红军屋、重温入党誓词、吃红军餐。近年来,堰门镇、村深入挖掘“红军道”文化精神内涵,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随着吃喝游玩一体式服务的形成。前来旅游人数的增加,我们本地特色富硒农产品也实现了在家门口畅销的美好愿望,赶上节假日,我自己种的富硒土豆、干香椿菜、桑芽菜、散养的富硒鸡等都能卖个好价钱,一个月收入达到上万元。”村民卢修书兴奋地说着自己幸福奔小康的心声。

如今堰门村“红军道”已经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忆苦思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圣地,近年来累计游客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卖出农产品累计收入超50万元。堰门村第一书记唐晓娟表示,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在2018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正阔步于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道路。

堰门村支部书记潘建明表示,如今堰门村家家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随着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思想更开放,致富积极性也更高,他们或在产业园区、或在生产厂房,挥洒着汗水,辛勤劳作,用勤劳的双手迎接着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