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歌为美景添彩    作者:吴应勇

发布时间:2010-04-13 00:00来源:本站原创

由杜文涛、胡昌寿、赵文良编辑的岚皋民歌终于出版了,县上的领导作了题词、作序、设计封面,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岚皋人,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本《岚皋民歌》共收录了121首各类民歌,有小调、山歌,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每一首歌都配了曲谱,这让稍微懂一些音乐知识的人都能慢慢唱出来,因此,便于传唱,很多人在得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翻开书对着书中的曲谱,哼唱一段,很有意思。

岚皋属于陕南中部地区,因县城位于岚河边的高地上,且多雾而得名。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灾逃生;或因躲避过重的赋税;或因人多地窄,无地可种,自发流入拥有大量无主荒地的陕南山区。同时,朝廷采取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强制人稠地窄地区和南方富庶地区的大批农民迁入陕南垦荒,即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人口的大迁徙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岚皋民歌》前一部分为小调,共89首,小调中有表现劳动的,如“长工歌”、“放羊歌”、“上漆山”、“砍柴歌”、“倒采茶”。歌词主要是表现劳动的艰辛,抒发了劳动者内心的苦闷心情,如“长工歌”中有这样的歌词

正月好唱正月正,

一心好唱板长工。

人人都说他家好,

不要工钱做半年。

 

二月好唱月的中,

背起包包上长工。

头上亡了老父母,

脚下又丢少年妻。

 

十月好唱十月中,

坡坡鸟儿唤行人,

我想回家算下账,

掌柜说我没满工。

 

十二月好唱十二月中,

又宰羊来又杀猪,

我想吃点泡汤肉,

掌柜说我满了工。

在小调中更多的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念,讴歌了对美好爱情和事物的仰慕和追求。如“姐儿十八春”、“梅子花儿香”、“探郎歌”、“打蒜苔”、“十对花”。在“十爱姐”中有这样的歌词:

一爱姐,好人才,

高不高来矮不矮,

赛过当年的祝英台。

祝英台,生得乖,

他在杭州读书来,

山伯把她解不开。

 

二爱姐,好头发,

梳子梳了篦子刮,

梳个盘龙插金花,

梳盘龙,插金花,

锦上三锈樊梨花,

后来破阵全靠她。

 

在“摘黄瓜”中这样喝道:

姐在园中摘黄瓜,

郎在外边打土巴,

打掉黄瓜花。

打掉公花犹小可,

打掉母花少结瓜,

回去爹娘骂。

在曲调上,小调细腻流畅,旋律柔丽婉转,优美动听,节奏平稳,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

岚皋民歌中的山歌,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岚皋山多河广,站在高山上尽情地高歌,山歌在山谷中回荡悠远,显示出极大的魅力。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爱情的;

如“山歌不唱冷秋秋”中这样唱道:

山歌不唱冷秋秋,

芝麻不打不成油。

菜籽打油姐梳头,

郎不风流姐风流。

“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则直率地表达了男女的情感:

郎在对门唱山歌,

姐在房中织绫罗,

对门那个短命死的,

唱得这样好,

唱得奴家脚手软,

踩不得云板丢不得到梭,

眼泪汪汪听山歌。

岚皋是陕南的一个小县城,县内有很多奇丽的风光,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岚河漂流等,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而岚皋民歌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也为县内的美景增添了色彩,游客通过直觉体验、陶醉,使自己在性情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和谐。著名作家孔明在游南宫山时听到带路小伙子唱的民歌感到十分高兴,他是这样描述这:“浑厚清朗,字吐清晰,山谷回应,歌声像酒,醉了大家,走山觉不着累了”。但实际的情况是古老的民歌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搜集民歌的老师说:“在搜集民歌素材的时候,我经常被老人们苍凉的声音打动,也为他们对民歌的执着而感动,但我第二次去采访他时,他已经不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质的变化,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所滋生的土壤。在力大无比的起重机下,人们无需再用“号子”来凝聚力量,开着几十吨的卡车,驾驶者更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也不需要用“民歌”来调节步伐的一致,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人们也无闲情和空隙来传唱山歌,无须用“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在网络上QQE-mial、手机短信,既快捷又方便,所以,抢救面临失传的民歌,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人的义务和责任,出版这本《岚皋民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也是对岚皋旅游的实际贡献。而县上举行的民舞、民歌大赛,更是将这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创造什么样的今天,也就在创造什么样的传统。虽然搞一两次民歌民舞比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这种局面,但它能在一个时期内营造出一种声势;也可能在一定范围进行普及,从而唤起民间歌手对自己母文化传承、创造的激情,激发当地群众对原生态民歌的呵护热情。但是,要真正让“土得掉渣”的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根深叶茂,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要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要真正让民歌传承和发扬光大,就应该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传唱和普及,但是这种原生态的民歌多数内容刻板与庸俗,加上很多为方言吟唱,在今天来看很多人已经听不懂了,特别是外地来的客人很难接受,这样导致民歌的艺术性也大打折扣,本来是民族文化精粹的民歌,在旅游实践中却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旅游开发者对此感到一筹莫展,所以对传统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造和加工就成了一个新的任务,主要就是在内容上要和当地的景点和风俗相结合,在节奏上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让旅游者在旅游和听歌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

民歌是山之歌、民之声,歌声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憨厚、善良、纯朴、勤劳的岚皋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谱写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它是生活中的最高艺术。让我们一同努力,让岚皋的民歌更加精彩,更有魅力,让精彩的岚皋民歌为美景添彩。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自编的民歌作为结尾:

“岚河弯弯水流长,

山清水秀好风光;

远方客人漂流乐,

手浇瓢舀打水仗,

哎子哟,

小心弄湿了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