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总会令我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彷佛置身其中:袅袅炊烟,缕缕阳光,清清河水,阵阵花香,麦苗微风拂面碧波万顷,牛羊你追我赶群戏草场,人们欢歌笑语琴声悠扬,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许正因为这首歌,让我在儿时便把希望悄悄根植于家乡。多少年过去了,家乡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正是:政策舞春风,干群忙梳妆,同心铺盛景,携手铸辉煌。
儿时的家乡
我的家在岚皋,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子里。村边有条河,逶迤宛转,清澈明亮,这就是大道河。河两边,是无数坡梁组成的大山,“两山夹一川”,是这里的典型地貌。政府以沟梁为界,划出了自然而又行政的村落,农户就散布在这些村落里的沟梁坝坡上。
在儿时的记忆中,村子里就没有几户有钱人家,当“万元户”是所有家庭的梦想,人们平时使用的人民币,最大面额也就“大团结”,很少见到“四伟人”大钞。
吃的东西呢,米面不是天天有的,经常吃的就苞谷、洋芋和红薯。少数户儿青黄不接,只能靠国家救济。有趣的是,村里戏称苞谷粥为“糊肚子”,取“糊弄”“哄”肚子之意。过年是生活最好的时候,但也如乡亲们说的,跟平时“请活儿”差不多。
衣服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父母穿了孩子穿,烂了打补丁以后接着穿,美其名曰“小时候穿片片,大了穿缎缎”。过年能穿新鞋子,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可是妈妈纳的“千层底”,一针一线十天半月赶出来的,要等到三十晚上洗脚以后才让穿呢。
家里除了板凳桌子等简易家具,以及镢头背篓等原始农具,家家户户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石磨,你可别小瞧了它,吱吱呀呀吱吱呀呀,一家人的口粮大多都是靠它这样加工完成的。而“点”电灯、修楼房,那是寄托于下一代的理想。
村里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有一条穿过村子通往县城的公路,每天都要对发几趟班车,人们端起碗吃饭都在看车,对车很是敬畏。也难怪,那时候有自行车的人都少,拖拉机一个乡也没有两台,大多数人没去过县城,看到到县城的班车不羡慕才怪呢。
现在的家乡
“做梦都没想到不交税了!”。提起不交税的事,村里的王大爷现在还一脸喜悦一脸震惊,似乎有些将信将疑。是啊,皇粮国税在我国有三千年的历史,交税对世世代代的农民来说,是“天经地义”“雷都打不掉”的,现在陡然取消了,怎只是一个“喜”字了得?!
实际上,让王大爷和村里人做梦都没想到的,岂止只是不交税,还包括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民看病“合作医疗”,以及退耕还林、种粮直补、救灾救济、移民搬迁、旧房改造、五保供养、低保扩面……。他们打心眼里感谢党的惠农政策,敬佩党的高瞻远瞩。
“现在猪吃的比原来人吃的都好”,这是村里的共识。是的,你看哪家来客不炒五八个菜、小喝两杯?哪家过年不是满桌满碗、推杯把盏?而“补丁集团”几乎消失殆尽,农民已经从“穿暖和”走向了“穿好点”:好点的质量、好点的款式、好点的牌子。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那些石磨吗,它早已进入了“家庭博物馆”,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组全新的景象:磨面机、切草机、脱粒机等五花八门的电动农械。生产电动化,生活现代化。手机、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这些原本城里人享受的“洋玩意”,目前已遍布家乡每个角落。即使电脑、轿车这些所谓的“纯消费品”,在村里也大有异军突起之势。初到一些农户家里,有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现代设施完整齐备,简直跟城里没两样。
登顶眺望,一条条宽敞明亮的水泥路,蜿蜒盘旋,来到田间院落;一架架雄伟气派的电网线,凌空飞跃,奔赴千家万户;一排排整洁漂亮的楼房,鳞次栉比,扮靓青山绿水……。这一条条、一架架、一排排,多么像五线谱啊。党雨后春笋般的惠民政策,不正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吗?而就是这些音符,奏响了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农民幸福安康的宏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