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情真意切时 作者:姚泽练

发布时间:2011-11-04 00:00来源:本站

没想到,师哥陈延安短短三天就拿出了这首命题诗的初稿;没想到,一夜之间,他又一字一句精雕细琢,次日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首气势如虹、韵律唯美的朗诵诗;更没想到的是,在导演提出改成情景诗的要求后,似乎只在眨眼间,他又轻松让导演竖起了大拇指。极少与诗歌打交道的他,这次真的让大家刮目相看。

延安应邀为首届“爱我岚皋·感动岚皋”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创作朗诵诗,是今年9月上旬的事,给他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天。外界所熟知的延安一直以散文、随笔见长,尽管此前从没读过他的诗作,也没听说曾写过诗,但组委会更看重的是他敏捷的才思和灵活的头脑,并没对他短时间能否完成任务持有任何疑虑。延安自开始就显得胸有成竹,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心气平和地翻看候选人的事迹报告,再打开电脑搜集查看一些与之的相关资料,显示出他一贯的思考不成熟不落笔的大家风范。

每天和延安面对面坐在一间办公室工作,我可能算得上最熟悉他的人,他的勤奋和坚持,是一般年轻人少有能及的。那些天,延安时常趴在办公桌上,习惯性地用左手挠挠脑勺,一副苦思敏想状。要知道,要把一首朗诵诗改成情景诗,考验的不仅是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还有非同一般的舞台表现意识。习惯了音乐与工作相伴的我,为了配合他的工作不再播放一首歌曲,生怕惊扰到他。我知道时间对于正处在写作中的人来说多么的弥足珍贵,保持那种清醒流畅的状态尤为重要,灵感似乎就在一刹那,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干扰。那些天,他经常一坐两三个小时,下班不再规律,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很少回家。四天时间之后,他把诗作发给我,没仔细研读内容,我首先浏览了全诗,整整6页,24节,148行,2074字,真了不起。我速将此诗发给隔墙的领导,领导看后快步过来,高度评价这首诗作的创意,夸奖延安的高效和才情。延安成功了,让大家看到了他工作和生活另一面——一位被乡土养大、被情感浇灌的儒雅诗人。或许,这是大家第一次以“诗人”的名义称呼他。

颁奖晚会上,四位年轻的朗诵者高亢、浑厚、激情的声腔,加上极具渲染力的背景,把这首《平凡而伟大的人》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场观众无不撼动。观众如潮的掌声,给了延安最好的评价。我多次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每次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力量在冲击,那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一种对爱心和奉献的诠释,一种道德和正气的弘扬。这些年,我零零总总读了一些诗,知名的不知名的,叙事的抒情的,很少再度二遍三遍。我充其量只算是个诗歌爱好者,可我一直有一种想对延安这首诗妄加评论几句的冲动,也没征得他同意,今天班门弄斧,不知背地里的他是否会笑话呢!

这首叙事抒情诗,朴素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明白如话的真情实感的流露,那种温暖纯净的生命世界,那种富有新意与哲思的艺术氛围,都能使我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感动和温馨。又如一首煽情的轻音乐,一副明丽的水彩画,既有古典的优雅,又颇具现代意味,让我想到其诗由想象控制的抒情因素,深入事物内部的象征品格,恰到好处的意象,读起来清新自然,韵味无穷。阅读的遍数多了,便有了些心得体会,赏析这首诗的成功和精妙之处,我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意象华美,诗意纯真。如果诗歌是一棵树,那么,延安的这首朗诵诗就是以生活为根、以情感为脉、以技巧为枝、有意象为叶的香樟树,处处充满了灵气和活力。就意象而言,诗中开篇将“很多平凡的人”“普通而短暂的一生”比作“天空中的流星”,很贴切易懂,华美而不做作,与诗中人物高度吻合,结尾处写到“他们虽如流星,/却义无反顾、拼命奔行,/划出了美丽人生”,主题得到了提炼,思想得到了升华,传达出他对生命的敬畏,对永恒的追求,显现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除此“流星”之外,“耕牛”也成了诗人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精神品格直观化了,达到了借物抒情的良好效果。

语言精炼,意浓情深。叙事与抒情如何巧妙、艺术地结合,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突破点。十大感动人物的事迹是不可改变的;而诗,要有诗的构思、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要想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统一,就得找到适当的契合点。他在这首诗中不对某个人作出具体评价,只对他的主要事迹进行大线条的勾勒、写意式的渲染。情到深处,感动油然而生,眼泪夺眶而出,力量跃然而起。生活的感召和文化的蕴积,饱含深情的延安已颇具锻字炼句的功力。在他的诗中,常有佳字妙句,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咀嚼。如“当洪魔渐渐逼近,/风雨中闪出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强行拽开群众,自己却永远埋进了泥泞!”,一组“逼”、“闪”、“拽”、“埋”等动词,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描摹得淋漓尽致,一个不顾自身安危的伟大形象深深镌刻在读者心里。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读完这首诗,不禁发出感叹:诗是长了些,读下去就是了,而且越读越感到,这诗不是长了,而是短了,味道也越读也浓了,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捧饮一泓清泉,像闹市的城里人欣赏一山翠色,使我们蒙尘的疲惫的心得到启迪和净化。诗中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人”开篇,接下来是十大感动人物感动事迹的铺陈。人物情节最揪心、最难忘的详细写、深入写,事迹相近、精神相同的合并写、概括写。表面看上去平淡无奇,并无二致,但读至结尾“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忘却了自己、扛起了责任”,就显示出作者独具的匠心了。这种在首尾呼应中提炼主题,在并列铺排中积淀气势,平易中见隽永,凝炼中见深远,不仅显示出结构的严谨,更隐藏着诱使你重读的冲动,让人一读之下难以忘怀。

音律和谐,断章匀称。朗诵诗的显著特征是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散文是走路,而诗歌是跳舞。”所以朗诵诗更强调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诗中通过诗句末尾韵脚“n”的串联把在内容上有极大跃进的各行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从音韵协调上加强了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加上作者极富音乐性的艺术语言,长短句结合,平仄声穿插,朗诵起来因情赋声、以声传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增强抒情色彩。这首诗自身独具的韵律和节奏为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朗诵者动听的声音、高超的表达技巧,加之配乐、灯光的设计等,又在很大程度上为诗歌增添了魅力。

因了真情实意,因了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火样的热情,因了清新流畅如山间溪水的语言,加上恬淡自然的心态、独特的审美个性和敏捷的才思,忙里偷闲的延安老兄总会在不经意间吟唱出感人至深的佳作来。特别是他这首朗诵诗的出炉,使我曾经对诗歌的偏见有所改变,近年来读过的一些诗作一是觉得晦涩、难懂、故作深奥,读来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也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告诉人们什么?像猜谜一样,叫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感觉自作多情,这类作品小资产情调浓厚,以我为主,在表白甚至发泄自己,无病呻吟十足。文思泉涌著鸿篇,恰是情真意切时,延安的诗作纠正了我的偏见,让我相信,好作品身边就有,而且就出自普通人群之中。

这次,延安成功了,但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在更大的发展空间求发展,必将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在此,对延安日后的创作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尽量摒弃口语化,纯文学首先是知识分子的食粮,其次才是普通大众的小资,当然并不是不能使用口语,就如一桌山珍海味,也需要白菜和萝卜搭配。二是风格要不拘一格,文学作品的创作天地无比宽广,大可放开手脚。一篇文章不管哪种写法,能引起共鸣给人启迪就算成功了。他在另一篇散文《老家是根》中以一句“哦,老家是搬不走的!”结尾,寥寥八字,意味深长,新颖别致。三是继续坚持多出精品,宁缺毋滥。有些人虚荣心特强,一味追求数量,隔三差五就有散、乱、臭的作品“问世”,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映了作者急功近利,丧失了文艺爱好者自身的操守。愿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文艺爱好者延安老兄,知难而进,大胆创新,写出更多更好的辉煌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