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正月之 作者:王彬

发布时间:2012-02-22 00:00来源:

腊月·正月

 

 

 

腊月的脚步急迫而匆忙,这源于春节的缘故,是急着过节的人们,缩短了腊月的行程,催快了腊月的脚步。

腊,本为岁终的祭品,腊者,有猎之意,即用猎取的禽兽以祭祀其先祖,所以腊月其实就是祭祀之月。腊月乃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田野寂静,万物蛰伏,真正的农闲,但由于和正月匆匆尾首相衔,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故而腊月变得节奏紧张,步履匆匆,大家繁忙而兴奋。

忙碌的脚步是从熬制腊八粥开始的,也就是腊月初八日,家家户户从头天晚上就开始熬制腊八粥,记得童年时的腊八粥只有胡萝卜、白萝卜,还有家里自产的核桃、花生,清早一起来,就看见一锅热腾腾、红白褐色相间的腊八粥在寒气逼人的冬日里,倍感热烈,寒意、睡意顿失,只想早点一品美味。现在日子好了,腊八粥里的内容丰富多了,有红枣、杏仁、莲子、栗子、松仁、桂圆、葡萄、白果、红豆、菱角、百合等等,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小时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要给门前的果树也喂些腊八粥,据说这样能让果树长的快长的高,开花早结果多,小孩子也如同这些树木一样快快长大成才。据说这还是一种古老的图腾文化传说,我就不得而知了。

吃过腊八粥就算是进入了年关。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变得异常热闹喧嚷。姑娘小伙儿老人小孩成群结队来到集镇县城,看东家望西家,洗礼算计着要买些什么。农家是一定要杀过年猪,熏制腊肉的,山村的腊月家家户户天天像过年,今天吃你家的泡汤肉,明天吃我家的泡汤肉,假使你贸然闯进了哪家正杀着过年猪的农家,对不起了,一定要请你留下吃泡汤肉,酒席酒席,没有酒哪能成席,一顿猛酒,霎时就让你变成了红脸的关公,陆游就是在无意间走进了腊月的农家,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的千古佳句。

年是大家的,更是一个民族的,穷也好,富也罢,都要过一个像模像样的年,大家都以过年的形式,封存逝去的一年,祈盼新的一年到来。腊月,就是盘点一年的收成,算计来年的开销,然后盘算着如何过一个让全家人都高兴的年。

乡村集镇小县城,是年味最浓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吉庆的春联满街都是,店铺商号铆足了劲儿来吸引乡亲的目光:打折销售、低价促销、派发礼品,吆喝声是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又登场。

最喜爱最有记忆的就是这种场景,这种最有民族情趣民族风情的年味儿,还有弥漫在腊月上空的豫剧、梆子、秦腔、黄梅、越调、京韵···如同催化剂一般,让这个腊月有了更加纯粹的中国味道,使年的气息越来越浓烈,越来越亲切,萧鼓追随春社近,衣风简朴古风存。每到冬季,我最喜爱的就是听到豫剧、黄梅剧、越剧的乐曲,给人暖烘烘、喜洋洋、就要过年的亲切感觉。

不知不觉间,一晃就到了小年,不时有鞭炮响起,搅得人,心慌慌的,都盼着过年,手头的一大摊子事儿却好像还没个头绪。赶紧了做吧,扫房,祭灶,请香,封印,迎门神,写春联,办年货···正应了那句老话家无闲丁,街无浪辈,天天忙的不可开交却不亦乐乎,忙的急迫而热烈、高兴而愉悦。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团年

街上购买年货的人更多了,张张笑脸春意盎然,处处风景春情荡漾,太阳也尽量满足辛苦一年的人们的每一个希望,天天把温暖的光芒洒向人间。这时,大家见面第一句话也是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货办齐了吗?哎哟,年货又怎能全办齐呢!

脚步匆匆的还有那些辛劳在外的游子们,要过年了,大家都急急地从四面八方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地往家里赶,为的是能和家人在大年三十夜团聚,吃个热呼呼的年夜饭,和父母妻儿唠唠嗑儿,说说外面的新鲜事儿。尽管吃尽了旅途的苦楚又有何妨!无论穷家富家,都是幸福温馨而可靠的港湾——回家的感觉真好。   

在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是小年那天,当我们许多地方才开始扫扬尘准备过新年的时候,就开始团年了:亲戚多,一家一天,直到大年再三十各回各的家,连续一个星期都在酒桌上,好不热闹,把春节这个中华民族自己传承数千年、最具传统意义的节日演绎的有情有意、有滋有味。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虽然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他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说的真好,真形象,真生动:走,回家!我要过年啰。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正月

 

 

 

正月是从大年三十儿夜密集的爆竹、绚烂的礼花和守岁的钟声里走来的。

正月的脚步很舒缓,悠闲,自在,与腊月的匆匆、忙碌形成极大的反差。

在甜蜜的酣睡中,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与第一缕朝霞、晴岚,为新年送来清爽的空气和新的希望。

早起的总是父母老人,还有那些为了城市新年的第一天,依然有一个干净、卫生、清洁、漂亮的容颜,有一个秩序井然、畅通无阻的脉络而辛劳的城市美容师、交通警察们,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勤奋,成为新年第一缕朝阳的见证者。

新年要有新气象,在孩子们身上体现的最明显:拿着崭新的压岁钱,穿着簇新的衣裳,脸上绽放着花朵般的笑意,自然还有样式新奇的鞭炮、礼花,嗵,啪,这里一声,那里一响,热闹,看着他们,我们又回到了无邪的童年,真甜,真好,那久远的记忆,这才是新年。

元宵、饺子,在锅里沸腾着,象征着新的一年热腾腾、红火火的日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顿吃什么,东西南北习俗各异,但大体无非南甜北咸,南吃元宵北吃饺。而西南的重庆、四川,就保持着南方的这种习俗,家家在腊月就备好了元宵面,包的元宵有甜还有咸,而且个个硕大,四五个元宵就把我们这些吃惯饺子的人撑得肚皮圆圆。北方地区基本上就是吃饺子。都是圆的,都是外皮儿内馅,象征团团圆圆,寓意仓廪禀实,来年必定运兴财旺,图的就是个吉利,讨的就是个好彩头。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出戏《白毛女》,开头就是呼啸的北风,飞舞的雪花,感觉好冷好冷,杨白劳为了给喜儿包顿过年饺子,在大年三十儿四处讨要玉米面的饺皮,结果被地主黄世仁逼租要债,还抢走了女儿,逼死了杨白劳。当时那个恨啊,觉得地主就是天底下最坏最坏的人,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是最好最好的社会,就开始立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大春一样,永远跟党走,让黄世仁永世不得翻身。当时的情景虽然无比的沉痛,但那些旋律优美的曲子也从此留在了心上,以后只要北风呼啸雪花飘飘,就想起这些调调,意识到马上要过年了,可以收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了。那时的家境还不是很好,而且全国都一个样,但过年吃顿饺子却是很容易的,不会再像杨白劳悲惨;压岁钱也不是很多,给个一元两元兴奋的不得了,拿着舍不得花,盘算着要买几挂鞭炮、几张火皮——就是用纸裹起的小火药袋,每个不过才火柴头大小,每张纸有100个小火皮儿,每次剪下一个放在石头上用铁锤一砸,或是把它装在一个自制的带有撞针的玩具中,朝空中高高抛出,再落下地发出爆仗的声音,权当爆竹玩,大家乐此不疲,很有童性。

初一开始,要相互拜年,走亲戚,逛庙会,看花市,耍社火,玩狮子龙灯,办灯会,很热闹,又是农闲时节,城市乡村都很悠闲,所以正月的脚步舒缓,像是暖暖的冬阳照在身上的感觉。

正月是我国农历年的第一个月,“正”的本音是从去声,正确的正,但后来读作长征的“征”,变成了平声,那是因为秦始皇叫嬴政,为避讳,就该为了“zheng yue,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读起来还很顺口好听。正月做一年的第一个月,正好踏上了春天的脚步,与北半球公历的四季合上了节拍,正月的第一天叫春节,春天的节日,多好听,又充满诗情画意,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令人敬佩。

初一到十五,我们还习惯给它冠以“大年”一词:大年初一,大年初二上口,还充满喜庆,大,就是热热闹闹的意思,就是要大家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过这个春天的第一个节日。

传统的春节,我们都以过完十五为年过完了,否则,大家都不安心。过了十五,该走的都要走了,该干的活就要干,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所以正月十五是一个分界岭。

正月十五又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办灯谜,是这一天的传统习俗。家人们又都相聚在一起,吃一顿大餐,算是给年一个交代。

爆竹从早起就开始放,一直延续到午夜;夜空很灿烂,一盘圆月亮亮地挂在中天,虽是大冷的天儿,却丝毫没有清冷的感觉。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透出节日的浓厚气氛。

慢慢地,人少了,灯稀了,爆竹声停了,夜空复又变得宁静,只有红红的大灯笼在门庭院落、大街小巷,依旧绽放着醒目的红光。

夜,真的静了,年,过完了,但真正的一年才开始,开始于热闹的收尾,开始于宁静的夜晚,开始于人们香甜的睡梦和鼾声。

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