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延伸”出来的“效益”

发布时间:2013-09-11 00:00来源:本站

青山绿水间,矿电、魔芋、花炮,已成为岚皋工业的三驾马车,成为了时下当之无愧的生力军。三驾马车在告别原先“遍地开花”、“两头在外”尴尬工业的同时,变换的是眼光,转型的是理念,延伸出的是产业,更是效益。

1987年至1997年的十年,岚皋有缫丝厂、火柴厂、油脂化工厂、水泥厂、真丝服装厂等工业企业70多家。“从乡镇到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机器声,很热闹。”县经贸局党委书记、曾担任县AB保健厂负责人多年的陈君说。

但热闹归热闹。这些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含量低、原材料和市场均“两头在外”的企业,显然跟不上时代需要,在1997年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改制时,纷纷倒下。

一头是国有资金、集体资金的退出,一头是民营资本不能及时进入,岚皋工业陷入了“沉默期”。即使如此,岚皋也没有停留过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子。其中,“治山富民,水电兴县”,便是这期间最具战略影响力的决策。

很快,岚河、大道河及其支流,20多座电站拔地而起。然而,电是发出来了,卖却是个难题。丰水期,国家电网调控,小水电根本无法进入大市场;枯水期,发电量又有限。经常停机歇业。“发电的要看买电的脸色。”君说。

怎么办?“不能只在多卖电上做文章,必须延伸相关产业链。”2009年底,刚上任不久的县长周康成明确提出。为实现电能就地转化升值,岚皋陆续引进了金隆硅业、兴瑞达玻璃钢管厂等载能工业企业10余家。引资结果:2012年底,全县总发电6亿度,全部实现就地消化。仅金隆硅业一个厂,便消化电量3400万千瓦时,占到全县工业用电43%

当地政府还利用烟波浩渺的水电站库区湖面,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兴办渔家乐。目前已引进养殖企业7家,兴办渔家乐上百家,发展库区养殖1.6万亩、河水养殖53亩。其中,网箱养鱼9700箱,产值1.13亿元。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0年,虽然小水电占工业总量的份额从2005年的60%下降到20%,但矿电工业总产值却比2005年翻了一番,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5%。这无疑是延伸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对接的结果。

魔芋在岚皋规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10年前,岚皋魔芋还停留在农副产品阶段,附加值少得可怜。“要努力打造终端产品、高端产品,提升魔芋产业附加值。”时任常务副县长的杨义龙不止一次地在招商引资会上说。

企业引进来了。两个年产值过亿元的集种植、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魔芋食品公司花落岚皋——明富和康森。

如今,两公司每年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魔芋精粉1500吨,纯化魔芋粉 500吨,魔芋挂面1000吨,魔芋系列休闲食品1000吨,“雪魔芋”还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从鲜魔芋到精粉,再到休闲食品及化工原料,魔芋的身价提升了上十倍,鲜魔芋价格自然走高,广大芋农收益明显提升。

这其中,不得不提岚皋的魔芋种植技术,继2011年第六届全国魔芋交流会在岚皋召开后,以“林下种植、健康栽培、精深加工”为主的魔芋产业“岚皋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外,“无机繁殖,有机栽培”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无机栽培就是所谓的克隆,全在实验室进行,能从源头防止软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再通过有机肥栽培,魔芋品质将大大提高。”康森魔芋实验室负责人刘武说。魔芋产量的提高,魔芋品质的提高,带来的必将是效益的提高。

再说花炮。长期以来诸如黑火药等主原料,全部来自外地。岚皋充分意识到,在加强安全生产,加快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延伸自己的供应链。黑火药厂、引线厂应运而生。如今,该县可生产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花炮,年产值过6亿元。链条的延伸,节省的是成本,提高的是效益。

“横向对比,我们因基础条件、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错过了19972007的‘黄金十年’。但纵向对比,势头迅猛,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亿元增长到201221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28亿元。”岚皋县经贸局局长刘明鹏说。

据了解,岚皋目前正沿着“大基地支撑、大企业引领、大产业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循环工业。按照目前态势,有望提前实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3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