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山上荡滑竿 作者:曹英元

发布时间:2014-07-02 11:35来源:

南宫山是神仙的山,也是凡人的山。不同的是,神仙视察民情可以腾云驾雾,逍遥、潇洒,惬意的很;凡人要上山拜谒神仙先还可乘车,车到终点后只能靠两条腿步行,腰酸、腿疼,累的够呛。何以解累?唯有滑竿。

滑竿类似于旧时的轿子却没有轿子威风八面,但比轿子简单适用,大路、小路、平地、陡坡皆可,抬者也由八人或四人减少到了两人。南宫山上的滑竿构造简单,一般用两根三米长左右的竹竿,作为“杠子”,“杠子”的两端分别绑一根比两肩稍宽一点的短杠,叫“抬杠”;“杠子”的中间用绳子系一岚皋藤编中的精品——藤椅,上铺或绵或毛的软垫;藤椅的前面两腿间还横亘着一块木板,作为乘客踏脚之用。据传滑竿之名来源有二:一是因其是用光滑的竹竿捆扎而成的,取其形象为名;另一说则是因为这种交通工具较为简便快捷,滑在岚皋方言中暗含“快”的意思,因此命名为滑竿。

岚皋把抬滑竿者称为滑竿客,乘滑竿就是两个滑竿客用自己的四条腿代替乘客的两条腿登山。这看似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其实却是件双赢的事情。不仅方便了一些年老、体弱、肥胖者上山拜仙观光,让他们实现了心愿、美丽了眼眸、清葱了心田。而且滑竿客也用所得收入养活了家人,送孩子进了高等学府,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存环境。这正好应了一句古话:“付出就有回报。”

抬滑竿一靠力气。南宫山层峦叠嶂、丘壑绵延,路由山生、道随山转,如大海的波浪般跌宕起伏、如心电图般蜿蜒曲折,寻常人空手轻装上山都要喘几阵粗气、流几身大汗,何况两人还抬着最低上百斤重的乘客,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没有一身力气是很难完成的;二靠技巧。抬时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走在前面的到是视野开阔,但走在后面的只能看见客人的头,无论起步、上下坡,抑或是拐弯、落脚,都全靠经验给脚步定位。而且为了保持平衡,两人必须配合默契,如遇陡上坡,为不让客人脚高头低,走在前面的要佝偻着腰几乎呈半跪式移动着脚步,有时甚至还要将抬板从肩头移到手上。陡下坡时,走在后面的又要半蹲着把抬板放在手上,变肩抬为手提。这样,客人坐在滑竿上才觉得舒服,不会产生头晕、恐惧等现象。

曾爬过不少山,皆未见过滑竿代步,但南宫山上却有;曾无数次爬过南宫山,皆未乘过滑竿,但上个周却体验了一回:那是陪几位西安过来的朋友以及朋友的亲戚朋友们上山,为其中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要了一乘滑竿,那知老人慈祥、豁达且厚爱年轻人,坐了一段路后非说自己身体硬朗,要大家轮流试试,到我时自是坚辞不受,因自己是农家子弟,身强体健,加之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同情弱者,体恤劳动人民。无奈拗不过几个人的生拉硬拽,硬是被推了上去。

置身于滑竿上的藤椅中,可半坐、亦可半卧,半坐时可让周围的峰峦怪石、秀木花草入眼入心,半卧时则可与蓝天白云浓情蜜意、喁喁私语,特别是伴着滑竿客震天动地的一声“起”字在山中的回音,身心忽然就有了平生没有过的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没有坐飞机高空探物的豪情,没有坐火车安安稳稳的平实,没有坐汽车拐弯抹角的纠结,更没有荡秋千大起大落的刺激,而是一种有节奏的摇摇晃晃、荡荡悠悠的安逸。因竹竿有弹性,加之滑竿客迈的是斜八字步,行走时上下颤动,不仅能减轻乘者的疲劳,而且还可给人以充分的享受,像儿时的摇篮,更像母亲哄孩子睡觉轻摇的怀抱,稍不留神便会让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向往成仙,坐滑竿都有如此感觉,那神仙腾云驾雾的滋味还不知如何美妙。于是,便开始羡慕和臆想起神仙的生活来。

遐思中下得滑竿,紧走几步不经意间又回头看了一眼两位满头是汗却还在哼着山歌自得其乐的滑竿客,脑海里忽然涌出一句与之前想法完全相反的顺口溜:“人家骑马我骑驴,当我回头看,后面还有挑脚汉。”便知道这是冥冥之中神仙的点化、是了悟、是警醒,人不能盲目的羡慕、追求和攀比,毕竟,滑竿上的感觉再好,也是凌驾于别人肩上,终要脚踏实地。神仙腾云驾雾的滋味再妙,终非我等凡夫俗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