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打仗靠的是信仰和勇敢”——采访原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22团1营3连战士陈隆廷

发布时间:2015-04-15 08:16来源:本站

陈隆廷,陕西旬阳人,1925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22团1营3连,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62年被错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下放岚皋劳动改造,1984年3月离休。2015年4月14日下午,陈隆廷老人接受笔者的采访,讲述了他参加枣庄、莱芜和泰安三次大的战役的战斗过程。在此将老人谈话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并激励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枣庄战役作为预备队

陈隆廷说“我是国民党拉壮丁拉去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1947年1月,我在山东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内战开始,我们就参加了解放军。打过不少仗。”

(您都参加过哪些战役?笔者问)陈隆廷说:“也没参加过顶大的战役,但是像样的战斗,有这么几次。山东的枣庄战役。枣庄战役是国民党一个整编师—51师,我们两个纵队,等于两倍的人打他们,相当于两个打一个,正式打是4纵队,新四军,我们是预备队,4纵队打了两天打不下来,我们就在后边激,说打不下来就撤下来,让我们上。当时这么一激,4纵队的战士官兵一致,奋不顾身,再上去打,一天就打下来了。那一仗,国民党整编51师全军覆没,共歼灭了两万七千多人。这是一次,歼灭了两万多人嘛,还是像样的。”

莱芜战役负责打援

陈隆廷说:“再一次战斗,是莱芜战役,莱芜战役我们大概运筹了20来天,调兵部署,当时国民党从济南调出王耀武的部队6万多人,沿胶济路向东再向南,另外从徐州北上调去了20多万兵力,从徐州这么摆开,沿胶济路向南,从陇海路向北,南边是20多万人,北边六七万人,准备两下夹击,想在临沂一带把我们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当时我们是避强打弱。啥叫避强打弱,南边20多万,北边六七万人,先吃北边的。我们三纵在临沂以南,抗击20多万人,我们一个纵队不到3万人,但任务是阻止这20万人不准北上一步。大部队北上,一直到莱芜、淄博、新泰这一带,七天,正式打打了七天,歼灭了他们一个整编师,一个新编师,活捉了师长旅长13个,这七万多人全部消灭了,敌第七军的军长咱们把他掩护到让他跑了,他和我们解放军和共产党提前都有联系,打的时候就把他放在包围圈以外,不但让让他跑,而且还派人保护他。他跑到青岛,从青岛回到南京,其它是全部覆没。”

泰安战役成为主攻

陈隆廷说:“再有一次就是泰安战役,泰安战役我们是两个纵队,九纵和我们三纵,两个纵队打了三天,这一次战斗我们一共是六个纵队,打他们一个整编师,这六个纵队,有两个纵队部署在泰安以北,堵截从济南来的援兵,还有两个纵队部署在兖州这一带,就是泰安以南,打他们从南边来的援兵,下剩的九纵和我们三纵,就负责消灭他那个整编师,打了三天,打城,我们是主攻,我们一个班,14个人,结果只剩4个了(说到这里老泪纵横)。”

(你们当时拿什么枪呢?笔者问)陈隆廷说:“一般都是从日本人手里夺过来的三八大盖,那时候有啥枪,解放军的武器也不好嘛,都是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还有汉阳造啦。”他说:“解放军打仗的话,凭啥?凭信仰,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信仰共产主义,凭武器不行,再一个就是凭勇敢,两军对战勇者胜嘛。天佛晓时,全城解放,国民党整编72师,连师长一共两万七千多人,全部解决,天明前部队全部撤出城。天刚一明,从济南来的飞机,到济南才80多公里路,飞机一起飞就到了嘛,到泰安去轰炸,轰炸啥?轰炸空城。(笑了)。听说起来我们代价大了,我们14个人只剩了4个人,很惨,我就是在这4月24晚上,在泰安城城墙上把腿打折的。为啥呢?我们是最先头最先头的一个班,第一个进城的一个班,所以伤亡大一点,最后大部队进城,很快把城都解决了,其它部队伤亡都不蛮大。”

三颗手榴弹

(能把您负伤的过程给我们详细讲讲吗?笔者问)陈隆廷说:“那是1947年4月24日晚上、25日拂晓,泰安战役中,我们那个时候叫突击班,硬上,城门拿炸药包炸开的。城门守敌是一个排,我们一个班缴了这一个排的武器,第二次,下一步的话,我们就是沿着城墙向南发展,向南边打,打到南城墙拐上,再进不去了,就对峙开了,对峙开了,枪就打不成了,我们把敌人压在城墙底下去了,都是凭手榴弹打,敌人连续在我跟前丢了三颗手榴弹。”

陈隆廷说:“我们平时就练接敌人手榴弹打敌人,国民党那个手榴弹,我们用的时候他们接不上,但是他们用的时候我们能接上来又打他,为啥子呢?他们用手榴弹,拉弦和朝出撂是一个手,拉了弦就朝出撂,所以,只要你手快,他打过来你一把抓住撂过去才响,时间上允许。而我们用手榴弹是一个手拉,一个手甩(扔),(陈隆廷老人比划了一个动作)像这样,‘砰!’一拉,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丢出去,丢过去就响,不给他们留时间。所以,第一个手榴弹丢来,我当时在地下趴着,朝空中一看一个黑砣,就跳起来以后接住丢过去,第二个手榴弹来得低,我是拿膀子这么扛出去的,扛到城墙下边去了,第三颗手榴弹掉在脚底的,炸了,当时就趴着不得动弹了。不过我们解放军有那么个,虽然我们十个人有九个人负伤一个人牺牲,但谁也不知道谁负伤了,不知道,互相不知道,不哭不叫。为啥不哭不叫?敌人很近嘛,你一哭一叫敌人就知道了,知道你负伤的人多了,他正好打你。所以伤再重,不喊叫,还要坚持战斗,我当时负伤以后两个多小时才下来,我下来咋下来的,是另外一个战士,到现在我不知道他叫啥名字,他当时是枪把脸打了,还一只手把脸捂到,一只手把我背下来的,当时他走到我跟前,把我手抓起来抓到他肩膀上,我靠另一只腿撑起来,就这样,把我背出了城,背出城就有民兵担架队了,就送去修养了。”

 

记者手记:采访陈隆廷老人,我们被他精彩的战斗故事所吸引,更被他至今还热血沸腾的革命理想所感染。采访中,陈隆廷老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他生龙活虎、血与火的年代,他的一言一语都饱含深情,饱含着对党的敬仰,对部队的热爱,对群众的真情和感恩。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当下每位党员干部需葆有的,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克服眼前所谓的重重困难,就能够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塑造自己,从而投入到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