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话巴韵

—南宫山镇巴山巴人巴文化随笔

发布时间:2015-08-31 16:07来源:南宫山镇

喧嚣的都市,你看不见一点恬静。于是,你千辛万苦从卷卷古书中,寻找“关山”、“明月”和“清泉”字眼。想起田野,你总会煞费苦心构筑小桥流水、村舍牛羊或花木扶疏、瓜果满园。可是,你总是在浪漫的想象中感到失望。然而在陕西之南、巴山北麓、岚河之畔、国家4A级风景区南宫山脚下有一个静寂而美丽的小镇,这里翠峰如簇,湖光潋滟,村庄田园鳞次栉比,这里瓜果飘香,茶桑层叠,鱼米满仓,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和谐美满。这是一片没有被现代文明玷污的净土,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乡风文明的田园山庄。她总能让您心生宁静,梦回故园。她的名字就叫“南宫山镇”。

乡土是根,文化是魂。无论是游名山大川,还是访乡村小镇,都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挖掘与探寻。今天悠悠南宫山镇身上散发出的温润纯净、优雅端庄的气质,自然与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就居住着伏羲氏为统领的“汉水之巴族”,这片土地自然成为了古代巴人的重要活动区域和巴文化的传播地、繁衍地。物换星移,时代更替,虽经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本土巴文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仍代代传承。几千年后的今天,南宫山镇仍保留着许多远古巴人留下的民俗风情与歌舞表演。如,以祭祀岚河水龙王,祈求丰收为主的宗教舞蹈岚河渔鼓;播种季节,将插秧与民歌民舞相互交融的插秧歌舞,将薅草与唱歌打鼓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锣鼓草;喜庆丰收的采茶歌舞、搭谷表演、杀年猪;逢年过节亲友相聚吃吊罐肉、品茶、喝摔碗酒、喊酒令等等。无不体现着巴人的勤劳勇敢、多才多艺和爽直淳朴。

(一)

巴山深处,沟壑纵横,居住在这里的古巴人就地取材,靠垦荒种田、下河捕鱼维持生计。若遇干旱或洪涝灾害,鱼米减产,居民的吃饭问题就会大受影响。为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大获丰收,每年三月份,巴人就会以簇为单位分组,由簇长带领簇员们身披蓑衣、手持筒鼓、头戴斗笠、腰挂鱼篓、脚穿草鞋,带上香蜡、鱼头、米酒,来到岚河边祭祀龙王,祈求鱼米满仓。祭祀时,簇长点燃香蜡,边念经,边摆好祭品,簇员随之双手掌心相对置于胸前,点头、弯腰、叩拜。经代代相传,聪明的巴人将田间劳作、起锚捕鱼、喜庆丰收等场景以唱歌跳舞的艺术形式融入到这种传统祭祀中,编排成了一支宗教舞蹈“岚河渔鼓”。目前这项舞蹈已成为巴人重大节日必须上演的喜庆表演。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体现了当时巴人勤劳勇敢、粗狂豪放、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活场景。如今,新时代巴人通过广泛搜集整理、苦心编排,将时尚元素融入这一传统民间舞蹈,使其发展成了全民参与的广场舞蹈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青睐。

(二)

春天是百鸟欢唱、花木飘香的季节,更是农忙播种的季节。南宫山镇有着先民古巴人留下的三千余亩梯田。这里出产的“桂花香米”、“花里乡米”晶莹剔透,口感润滑,清香持久,深受游客青睐,名扬省内外。近年来,南宫山镇坚持以口粮田建设和南宫山旅游文化开发为依托,不仅把稻田作为一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来抓,还将其作为一个美化乡村,展现巴人农耕文化的旅游文化景观来打造。2014年南宫稻田成功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如今,古梯田已成为南宫山南线景区的一道靓丽风景。每年种植、收割水稻时节,都会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影。当地人还会定期举办“插秧节、打谷节”,上演插秧歌舞,场面极其壮观,独具农耕文化特色。

每年谷雨后、立夏前,正是插秧好时节。天蒙蒙亮,农人们就纷纷赶着牛、挎着木制犁头,开始犁田打坝,忙着插播秧苗。左邻右舍有水田的人家排好轮次,今天乡邻们到你家帮着插秧,明天又一起到另外一家帮着下苗。运送秧苗的壮汉子,挑着一对装满幼苗的竹编筐子故作俏皮状,一边晃悠悠的在又滑又窄的田埂上走着,一边对着田里栽秧的男女唱着:“大田栽秧水汪汪,哥妹栽秧行对行,行行栽在心坎上,秧苗青青情意长。”田里正俯身、弯腰插着秧的庄稼汉闻声立即一边微侧着脸含情脉脉的望着身旁的妹子,一边惬意的附和着:“大田栽秧秧把多,栽了一窝又一窝。又要田中栽秧子,又要抬头望情哥。” 瞬间,梯田上便响起阵阵热烈的笑声,在缓解疲劳的同时也起到了崔工的作用,不一会儿工夫一湾波光粼粼的水田就布满了层层绿荫。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的巴人便根据农人田间插秧、锄草等劳作场景编排出插秧歌舞、锣鼓草等民间艺术表演。每逢端午、中秋、过年等喜庆团圆的日子,在族长们的组织下,全村男女老少就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好一派欢乐的景象。现在,插秧歌舞、锣鼓草更是常常搬上舞台表演,处处彰显着巴人的勤劳、和谐与风趣。

(三)

南宫山镇不仅是鱼米之乡,更是茶叶之乡。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盛传着龙安茶的故事。说是一只蛇连续几天偷吃一位老奶奶家的鸡蛋,有一天老人在鸡窝里放置了一个鸡蛋状的鹅卵石决定惩罚这个“偷蛋贼”。不曾想,吞下鹅卵石的蛇吃过屋旁水井边的灌木叶后竟然安然无恙。不久后,一位见多识广的商人听了这则奇闻决定去探个究竟,原来这灌木丛就是茶叶,不仅能泻火解毒,还能止渴促消化。聪明的巴人便给它取名“蛇安茶”,后又改名为“龙安茶”。也就是从那时起,古巴人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叫龙安茶的灌木丛。这里出产的茶叶“龙安碧旋”早在道光年间已做为上京贡品。如今,龙安茶园已发展到3000余亩,龙安茶更是产销全国各地,列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

每到清明前后茶叶丰收季节,千亩龙安茶园绿浪翻滚,清香扑鼻。采茶姑娘们像事先约好了一样,伴着晨曦,迎着朝阳,头戴草帽,腰挎竹篓,整齐划一的来到翠绿欲滴的茶园中,一边用灵巧的双手轻快地掐采着嫩芽,一边欢快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山歌:“采茶姑娘俏模样呀俏模样”“食指尖尖采茶忙呀采茶忙”“引来蝴蝶翩翩飞,引来蜜蜂嗡嗡叫”“引来对面砍柴郎呀砍柴郎……”若遇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采茶就别是一番韵味了。这男子总会很绅士的将竹篓斜挎在自己腰间,一边深情的看着身旁正娇羞的采着绿芽的妹子,一边绕着兰花指,噘着嘴唱着:“幺妹妹清早换衣裳哟,跟随哥哥哟上山岗哎,不怕那脚下哟棘刺多哟,采回新茶送情郎哟送情郎……”在欢歌笑语中,采茶哥妹们早已忘记了疲惫与烦恼,直到篓子里装满鲜嫩的茶叶时,才记起该回家吃饭了。后来,当地的艺人便将采茶男女活泼温婉的画面编制成了采茶歌舞搬上舞台进行表演。

(四)

若说田间劳作苦中作乐趣味多,那么家中待客、节日欢聚更是韵味足。热情好客是巴人的天性。凡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登门,巴人们必拿出家中最好的酒菜、茶饭盛情款待。即使是窘迫的人家,也要东赊一壶酒,西借一斤肉把客人招待好。喝摔碗酒、品龙安茶、吃吊罐肉、尝花里米就是巴人们招待客人、欢庆喜悦时的必备美味佳肴。

客人来了,主人便热情的招呼一声:“到屋坐”,若是冬天就招呼客人坐在火塘旁烤火,夏天就为客人找一把蒲扇,招呼坐在阴凉处。为客人泡上一杯热茶,敬上一扎干烟叶后,男主人就开始陪着客人拉家常,女主人便忙着张罗饭菜。取下墙上挂的烟熏肉或是刚宰杀的土鸡等,洗净剁成块后,与晒干的土豆块或是菌子混在一起放进火塘上悬挂的吊罐里,加些辣椒、大蒜等调味品炖煮(这就是巴人“吊罐肉”)。男主人见女主人忙不过来就会主动帮忙添柴、淘米等。

开席时,主人将刚刚炖好的吊罐肉、自家酿制的米酒、龙安茶、泥巴烧制的小窑碗等一一摆放在堂屋正中央的木制八仙桌上后,就请客人坐在正对堂屋大门的“上坐”上,自家的老人、小孩再依次就坐。大家坐定后,男主人就会带头为客人敬酒,双手端上一碗米酒站起来,一边对着客人热情而洪亮地喊着:“喝!喝!喝!喝个痛痛快快!”“摔!摔!摔!摔个岁岁(碎碎)平安”,一边将手中的米酒一饮而尽,将喝完的窑碗狠狠的摔在地上,破个粉粹。这时,女主人会用勺子为客人、家庭成员各盛上一碗吊罐肉。接着,全家老少依次各敬客人一碗酒。喝一碗酒,吃一口肉。礼尚往来,客人也会按照辈分依依回敬主人家。回敬时,往往是一边端上一碗米酒,喝完摔碎,一边激昂而有韵律的喊着:“摔碗一上手、山都抖三抖,喝了摔碗酒、家里啥都有,摔碗整一地、桃园三结义啊……”欢乐喜庆的氛围顿时充满整个屋子。巴人将这种主客相互一一敬酒的方式称为“打通关”。巴人不仅爱喝酒而且会喝酒。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喝酒的游戏“猜宝划拳喊酒令”,输者就自罚一碗酒。几碗酒进喉,几碗肉下肚,再猜宝划拳喊酒令,往往要到夜深人静才罢休,虽不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巴人的热情豪爽、大方实在、尊老爱幼、妻贤子孝从这招待客人喝摔碗酒、吃吊罐肉中就可看出。

如今,喝摔碗酒、品龙安茶、吃吊罐肉、尝花里米已成为来南宫山镇体验乡村旅游和巴文化的客人们必尝的美味。摔碗酒、巴人吊罐、龙安茶园、南宫稻田更是见证着巴人生活的变迁,成为了巴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点保护和开发项目。

注:参考书目《巴文化与岚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