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脱贫中】竹园村产业脱贫是这样做的

发布时间:2016-04-14 08:06来源:本站

“这就是我的大棚!”3月30日,在岚皋县四季镇竹园村河畔的香菇生产基地,贫困户包安祥指着一座长约15米宽约4米高约2米的拱形大棚,很是高兴地向笔者介绍道。

实际上,这个大棚不是包安祥的,是“岚皋县大自然农业合作社”的,法人叫单正怀,包安祥只是“流转经营”。

怎么个“流转经营”呢?包安祥几乎是去个人就行了,需要掏钱的,也就菌袋。就这,四块钱一个的菌袋,包安祥也只需掏两块,剩下的两块由镇政府出。除菌袋之外,包括大棚及其配套设施、种植技术和销路,都由单正怀提供。

这个大棚可以养多少袋香菇呢?“2000袋!”包安祥告诉笔者:“也就是说,户上只用投4000块钱,下余就是出劳,并且,开始如果没钱的话,还可欠着,等卖香菇时再给。”

都要出些什么劳呢?“主要是采摘和烘烤,采摘主要有三茬,十冬月间一茬,正腊月间一茬,二三月间一茬;另外就是按时浇水和掌握好棚温。”单正怀说:“活儿集中在头一年八月到第二年二三月间,也就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说按整天来计算,也就两个来月,冲破天不会超过三个月。”

2000袋香菇,经济效益可以达到多少呢?单正怀说,平均每袋按7元,也就是2斤鲜菇或二两五干菇算,2000袋就是1.4万元,刨去4000元的投入,净收入至少1万元。

“三个月能挣1万块。”包安祥告诉笔者:“农户接手是在合作社养菌好上架后,每天按照合作社要求干活就是,技术人员一天来几次,不用懂多大脑筋,烘炕也是一样,产品出来之后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直接收购,基本上零风险。”

而像包安祥这样承包“大自然”香菇大棚的竹园村贫困户,已达到12户,每户1个大棚,大约都在2000多袋。

合作社能长期运行下去吗?单正怀对此充满信心。他说,香菇用材只需要每年可以疏枝修桠的薪炭林中很微小部分,经济林和用材林反而用不上;而市场更不用愁,目前他已经跟别人合伙成立了盛源食用菌加工公司,产品可出口创汇。他介绍,首单已经出口韩国,销售额100多万美元。

采访完包永祥和这个香菇基地后,笔者在想,对于许多的贫困户来说,产业脱贫就要这样精准,因为贫困户要发展产业,有时面临的不是一个两个问题,而是许多方面甚至是一整套的问题,包括前期投入、场地、技术和市场销路。

可喜的是,四季镇竹园村的贫困户,正在感受这一温暖。除了这12户外,还有10户贫困户正形成另一团队,在镇村两级组织下,向着脱贫目标小康进发,这就是魔芋种植。

在群众管做“大坡”的地方,笔者见到了正在垦荒准备种魔芋的群众。这几乎是刀耕火种的产物。稀稀疏疏的林下,是刚被烧垦出的土地,并修出了一条新鲜笔直的小路来。

55岁的贫困户何应祥,腰上别着柴刀,手头握着撅头,正可劲儿撅地。望着满是荒草和小石块的坡地,笔者有些担心魔芋在这儿能不能生长。没想到,老何爽朗地笑了,说,可要长好魔芋呢!他给出的道理很简单:这儿半阴半阳,还有树木遮挡,魔芋喜欢;多年没种,落叶杂草与泥土混合,已成腐殖土;草是肥,石块正好可以用来做一些坎子。

笔者不得不佩服群众的智慧、经验和眼光了。

村主任史兴军告诉笔者,这块地一共200亩,是村上成立的魔芋种植合作社一次性流转过来的,投资人就是村支书杨佩勤,然后划为十块儿,通过抓阄的方式分给贫困户,但说是流转,合作社实际上不用给流转户任何流转费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各自的账又是怎么算的呢?

杨配勤给笔者道出了答案。原来,流转户算的账是,荒着也是荒着,一分钱效益不见,种三年魔芋之后,林还是自己的林,地还是自己的地,更重要的是,魔芋这东西就挖不断种,第四年仍可以长出一坡的魔芋,并且还帮忙开荒了,就是改种其他作物,土地也是现成的,这账当然算得。

贫困户呢?“三不愁”。地不愁,开荒挖就是;种子不愁,合作社运到地头种就是;卖不愁,合作社到地头收就是;直到第三年,才将2两左右的魔芋种,分合作社四成。

合作社呢?也算得。一斤种子下地,三年之后挖出来,除开大个的商品芋,就是二两重的种子,至少也能达到六斤,四六分成,也是二斤四两,回本不说,还能赚一斤四两。

贫困户的具体账怎么算呢?活儿主要集中在第一年,开荒、挖地和栽种,20亩三年下来就100来个活儿。但是一斤魔芋种下地,每年挖或三年之后再挖,至少能收10斤。10斤魔芋中,6斤种子,4斤商品芋,就按目前种子四块钱一斤、商品芋一块四一斤,四六分成后,还净赚20元。1亩需要350斤种子,20亩要7000斤种子,这样三年收益就是14万元,也就是说,贫困户100个劳力能换回十多万元。

“我们都是老种魔芋的户,技术上不存在多大问题,种多少,收多少,大家心里也都清楚。”何应祥自信地说。

看来,产业脱贫不光要精准投入、技术、市场乃至海拔、光照、水分、土壤以及生态环保要求,还要精准到各方利益诉求,做好“各算各的账”这篇文章,各取所需,各做所长,抱团成体,互利共赢,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好在这种方式正在撬动竹园村下余的产业脱贫户。除了种食用菌12户和种魔芋10户外,竹园村还有31户是属于“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对这31户,四季镇已做出安排,与农家乐对接,成为农家乐的“菜园子”和畜禽养殖场。

四季镇党委书记陈勇告诉笔者,四季镇是岚皋旅游两大就餐地之一(另一处在南宫山镇),境内有农家乐12家,平均每家每天按3桌,每桌按1只鸡、4斤肉、8斤蔬菜计算,一年需要上万只鸡、上千头猪、数百亩蔬菜。陈勇说,目前,镇上已经和各农家乐达成初步协议,准备通过“政府补助+定点供应”的方式,带动贫困户精准种菜、精准养殖。

“我们把贫困户‘扶上马’并‘送一程’,不只是为了算好当前‘脱贫账’,更是为了打开他们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帮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致富本领,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包挂竹园村精准扶贫的县委农工部部长王道志说。

离开竹园村,已是傍晚,放眼望去,正霞光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