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谢馨和《海月楼诗文杂抄》 作者:杜文涛

发布时间:2016-04-21 16:17来源:

一百四十六年前的1870年10月17日天黑后亥时,岚河与正沟交汇处的佐龙小镇街头一个名叫麻园的小地方,世居在此的大户人家谢氏祖屋里,呱呱坠地产下了一名男婴,这便是后来成为岚皋土生土长为数不多的几名进士之一的谢馨。

谢馨派名谢俊崇,榜名谢馨,字宗山,号绍宣,一号伯南,又号白石山樵、海月楼主人、复园老人。清末光绪癸已年即1893年中举人。乙未年即1895年春会试中贡士,五月会试中进士,殿式钦点翰林院庶常吉士,时二十五岁。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三卷本《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谢馨为二甲第二十五名。入翰林院庶席殿馆八年,兼修医学。癸卯年即1903年以词垣改官云南,先后任云南蒙自、贵州镇远和云南通海三县知县,在任候补服花翎三品衔。

2015年夏天,我在牵头编纂《岚皋诗文遗存》一书过程中,多方搜猎信息,通过谢氏后裔,先后有缘从白河县档案馆复制回谢馨诗文集孤本《海月楼诗文杂抄》,从民间一藏家手中征集到陕西乡试硃卷光绪癸已恩科谢馨卷原刻本,采集到了谢馨很多弥足珍贵的相关信息。《海月楼诗文杂抄》共六卷,十余万字,石印于1933年,为谢馨诗文总汇。硃卷是科举考试时为防考官舞弊将应试人墨卷姓名弥封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供考官批阅的卷子。后来举人或进士考中者喜欢将自己的试卷刻印以分送亲友,成为清代的时尚。这种卷子也称硃卷,其格式固定,先载姓名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尊属及兄弟叔侄、妻室子女,附载受业、受知师,最后刊载答卷及考官评语。谢馨的硃卷是光绪癸巳年即1893年应试举人的乡试考卷,时虽已过120余年,但却完整无缺。从硃卷得知,谢馨乡试中式排名第四十五名。该硃卷在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的420册《清代硃卷集成》中未曾收录,或许为国内首次发现。同时我还有幸在谢氏后裔、退休干部、原岚皋县政协主席谢英勉家里寻得《安康谢氏族谱》。从硃卷和族谱中得知,谢氏原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溪,继迁龙岩州上坪村,清乾隆十五年迁陕西省兴安府岚河口和岚皋佐龙麻园,其40字字辈诗为“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硃卷记载了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九辈。谢馨为榜名,派名谢俊崇。其祖上在清朝另出过谢玉珩、谢裕楷两位进士和七位举人,为岚皋乃至陕南望族,和岚皋另两姓进士祝垲、王隆道、举人杜官廉等名门互有联姻和交往。谢氏后人大都现居岚皋,部分外迁白河、安康等地,派行已传至“先”、“德”辈。

从族谱和硃卷得知,谢馨乃世胄后辈,书香子弟。其曾祖父是太学生,祖父是贡生、诰封奉政大夫,祖母是敕封孺人。父亲谢裕三是同治丁卯年即1867年科举人,曾任湖北省竹山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母亲张氏,浩封宜人。原配夫人是湖北省江陵县邑令张云生之长女,浩封宜人。

谢氏世家有长于绘画,工于书法的传统,浓厚的文化氛围及家学渊源,为谢馨博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光绪十年即1884年,时任竹山县知县的谢馨的父亲谢裕三,购买了白河县城近郊康家坪阮大英房屋及田地,谢馨随全家迁至白河,这年谢馨十四岁。

谢馨天姿聪慧,少年多才。迁至白河居住不久,谢馨被父母送至竹山县一寺院寄养,继续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寺院里,他写下了他较早的文学作品《梦仙》:“借榻禅房里,钟声夜未眠。解衣上绳床,卧看灯明灭。”谢馨在《梦仙》一诗中描写了他在寺院里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他身处佛堂、清灯相伴、孤寂苦读的学习状况,如实描述了严父慈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才培养工程和作者远离舒适浮华、忍受冷清的寒窗生活。“丹崖夕阳下,碧海明月生。香过闻仙乐,飞琼吹凤笙。”作者用稚嫩的笔触,运用灵动奇丽的遣词,反映了一个十四岁少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少年谢馨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不菲功力。

谢馨仕途路上出任过晚清光绪、宣统两代皇帝的政府官员。谢馨高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为官。按清制,翰林官升迁较地方官容易,而且有南书房及上书房行走的特权,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经常接近,且多蒙优待厚遇。可是谢馨一向耿介自尊,无意于与权贵接近,从不私下巴结上级官吏,对官场尔虞我诈现象看不惯,心情是“终年低首不伸眉” ,常常“官柳当门懒折腰” 。他在《四续秋兴》一诗中写道:“纷华莫遣寸心栖,几辈能将夜气提?识字须从名节起,读书莫为异端迷……”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翰林官谢馨认为“悠悠寰宇科名贱” ,“落落家风图史清” 。由于谢馨不合时宜的理政思想,是他在翰林院难以得到重用,在翰林院为官八年后,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他“远离京城,投荒滇疆”,开始了他在云贵任地方官的征程。

谢馨在云贵边夷七年知县任上,经常安步当车,深入村寨了解民情,甚至施医于山民,留下了“别人马瘦,谢令马肥” 的美谈。“黄粟青刍日百钱,饱饲不骑僮仆怜。”牵马随行中,看见衣衫褴褛的牧羊孩子,他心里亦很自愧。在《牧羊谣》中他自咎:“……尔羊常得饱,我民恒苦饥。尔羊毛绒绒,我民寒无衣。为民父母顾若兹,疮痍不恤更鞭捶。停骖重惆怅,愧尔牧羊儿。”在赴滇的路上,他未及到任就未雨绸缪以《辰常舟中》一诗告诫家人:“……我家一尺布,农家一日粮。虽有升斗禄,亦当念疲氓。”作为一个清末的政府官吏,心里若不怀着体恤贫苦百姓的情感,是断然写不出来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的。

“一姓兴亡真细事,万家水火盼重生。”“已闻天下瘦,敢计一身肥!”“长存报国意,好及未衰年。”谢馨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参加过举人签名反侵略、反投降,抗议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公车上书》大请愿;他拥护共和,袁世凯推行帝制,他作诗嘲讽:“天怒已深人怨气,楚歌声里项王休。盖棺论定羞青史,民国清廷两不忠。”他在《时事杂咏》写道:“攫取金钱海外栖,谁将国事作前提。但听演说词都好,才到当途利便迷。”以辛辣犀利的笔触抨击当时腐败的弊政和官僚政客们的丑恶嘴脸。

辛亥革命成功后,谢馨离开通海,蔡锷将军礼送至越南海防,后又辗转香港、上海、西安、武汉等地。“载得明月一船去,赢得清风两袖齐!”作为一介寒儒,“富贵非吾愿,图书老此生。奇温棉布被,甘美菜花羹。”谢馨弃官后,既无积蓄也无生活来源,只能“悬壶自救,业医为生。”位卑未敢忘忧国,寓居上海时,他撰写了《罪盐》、《敬告国会议员》、《俄蒙协约感言》文章,针砭时弊,匡复正道,字里行间涌动着爱国的情操。

1933年,邵力子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主席,聘谢馨为省府顾问和经济前席,后又被继任省主席王一山、孙蔚茹先后聘为省府顾问。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经济委员会列名而已”的闲职。在《和心田送别千步原韵》的诗中,他写道:“经济前席耻素飧,但为宾客不为官”,于是于1935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国学会,潜心于国学研究,闲暇时到关中农村走访和考察。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反映民情民生、暴露社会黑暗面的诗歌。如《派新捐》、《送壮丁》、《派民工》、《修公路》等。他在诗中写道:“天灾人祸年复年,十堡八九无炊烟。土匪退走炊烟起,前堡后堡催上捐……”。“县小地薄壮丁少,五月强迫长安行。爷娘妻子哭相送,青山绿水闻啼声。老翁叹息问里保,里保笑说有钱好。有钱将钱买穷人,无钱不得寻替身。”“古役岁三日,今役无了期。妻儿鹤望老翁泣,麦堆半化蜉蛾飞。”这些诗作深刻地反映了苛捐杂税下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现状,鞭挞了政府官员不顾穷人死活强征苦役和富豪劣绅为富不仁的恶行,写真了当时的社会实况。

“七.七事变”以后,国家惨遭日寇践踏,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古稀之年的谢馨老泪纵横:“惨瞻神州羁浩劫,凭轩睇泪不能休。”遂积极投身抗战。当西安转来前方受伤战士,他随慰问团去看望,目睹长安女生悉心护理伤兵情景后深受感动,写下了《长安女生自动看护伤兵记事》:“女儿秀护绮罗香,典质金钗裹战疮。壮士捐躯能报国,军民联合弱变强。东海长鲸行授首,红旗早拂蓟门霜。”1937年夏,他还应邀参加西安市鼓楼书画义展义卖活动,为抗战募集资金。欣闻浴血抗战的前线传来捷报,他举杯庆贺:“欣传捷报歼骄虏,满饮蒲觞酒正香。”台儿庄大捷时,他欣笔写道:“台儿捷报振军声,抗战催成举国兵。但使武装能组织,不愁狂虏太骄横……”老人心系抗日战事,欣闻抗战胜利,他挥笔写下了“大举反攻终胜利,只轮匹马莫教还”的诗句,抒发了心系民族大业的胸襟和一位老人对抗战胜利的欣喜。

1938年春,六十八岁的谢馨,毅然辞去省府顾问一职,回到白河家里,安度晚年。“风尘已了前身债,罢官仍是老书生。”“髦年嗜学难追及,悔不回头二十霜。”“块垒都消无噩梦,图书优在慰浮生。”这些诗句,正是他颐养天年,独善其身的内心写照。他除开吟诗、作画、读书、写字以外,还常常受邀施岐黄之术于乡邻,为梓里百姓诊病施医,且不取分文。谢馨的书法、绘画作品颇有功底,喜爱者众多,常有慕名者前来求索,谢馨也都尽量满足。

1940年,年已七十高龄的谢馨,接受了时任白河县长艾林仲的邀请,历时四年,编修出了《白河县志》,承担了一份重责,为他第二故乡留下了一册厚重的史料。县志纂修告竣后,继任县长王馨明在白河中学为他庆功并祝贺他七十四岁生日。

谢馨的晚年生活非常接近贫困阶层。他的诗作《漫兴》反映了他归里后的生活状况:“年来生活苦高昂,哪有寒儒掘窖藏。园种柿蕉聊代纸,炉烧柏艾抵熏香。”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市近可沽酒常乏,客来无肉但烹瓜。”“良朋有限难求贷,巧妇无炊怕为家。今夜月明休置酒,空将清影伴黄花。”这些诗作,反映了他贫窘的乡下生活。1933年,白河驻军团长鲁秦侠、浙江名宿陈君贤、岚皋乡邻杨燮堂看到了谢馨才文俱佳的诗文,见其无力付梓,遂鼎力资助,使谢馨诗文融为一体的《海月楼诗文杂抄》在白河县河街庆和石印馆付印成书。该书六卷十多万字。杨燮堂以岚皋老乡角度,为《海月楼诗文杂抄》撰写了序言。《岚皋诗文遗存》收录了这篇文采飞扬、评价中肯的书首之文。

谢馨一生经历过巨大的社会变革,清朝的腐败、民国的黑暗,他都亲自经历和目睹过。西安事变时他正任省府顾问,逼蒋抗日,结成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他看清了共产党的博大胸襟和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及反动嘴脸。加之谢馨的大儿子又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因此他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共产党救劳苦大众这一宗旨与他一直同情贫苦阶层不谋而合。他不是封建遗老,是晚清的一位清官,他有很开明的民主思想,是拥护共产党的新生政权的。所以当1948年白河县解放,人民政府开村建政工作队进驻茅坪时,七十八岁高龄的谢馨在家人的搀扶下,从康家坪赶往枣树岭等候和恭迎。

1952年6月27日,谢馨病逝于白河县康家坪家中,葬于老宅房后。这年,谢馨八十二岁。坟茔后在“农业学大寨” 运动中被砌入梯地的梯坎中,永远融入大山之中了。

《海月楼诗文杂抄》留存下了大量的谢馨作品。除针对时弊的作品外,他还写作了不少寄情山水、人文的作品,如《登黄鹤楼》《登华岳》《上海夜泊》《登岳阳楼》《洞庭晚泊》《夔门怀古》《铜雀怀古》《金台怀古》等。在《苗女》一诗他写道:“苗女如云笑拍肩,提筐袅袅晓风前。山花采得城中卖,看取红楼上翠钿。”在《牧童》诗中描述道:“近山簇簇远山低,柳暗花明路欲迷。却羡牧童无一事,稳骑牛背过前溪。”在《论诗》中他阐述道:“词客前身是画师,白描高手买胭脂。蔷薇花艳须删刺,菡萏根肥不断丝。景似追逋防兔脱,句当割爱莫狐疑。扁舟镇日无尘扰,只与姬人细解诗。”《岚皋诗文遗存》收录了谢馨《归里》《渔舟》《漫兴》《戚某邀过江午酌晚归》《夜坐》五首诗和《讨鼠檄》一篇散文。

谢馨出生于岚皋,在《海月楼诗文杂抄》中也留存下了不少他写岚皋的作品。南宫山自古是岚皋的名山,当时有人称为南山、笔架山。童年的谢馨游历家乡这一名山后留下了《南山》一诗:“蜷居斗室中,拘如自缚兰。每思胜地游,尘虑藉消遣。沽酒挈小童,招朋折寸东。南山爵嵯峨,相约步云谳。路峻足力疲,相对各微喘。寻胜五六人,计程千百转。山下已裒里,山腰复睇眄。严溜照花明,飞泉冲壑断。秋生红树峡,日落白云阪。山空不见人,水喧不闻犬。爱此景境清,因之步履缓。昔在舞雩游,喟然吾兴点。兹游亦庶几,望古憎绻绻。拂袖扫石苔,坐歇枫林晚。倒壶更相酌,醉眠芳草软。凉月照我醒,溪鸟催我返。入山不见深,出山始觉远。远道不可归,共够山人健。山人具鸡黍,留我夜中饭。夜梦南山游,历历常在眼。晓起望前峰,峰峰苍翠满。”这是一幅众少年秋游图。诗句文字稍显稚嫩,也许是谢馨平生的第一首作品。对家乡对南宫山他充满了热爱,在《南宫捷后乞假旋里》他寄寓深情道:“龙池烧尾响春雷,宴罢宫袍五色回。今日旌旗烦父老,昔时游钓尚童孩。微闻红粉夸年少,深愧白头说俊才。一第未酬钟鼎愿,古人事业要追陪。”

谢馨一生谦和、超脱、低调、散淡,其作品既有杜甫式的悲怆,又有孟浩然样的闲适。他在《自题小照》一诗中自我画像道:“涉世真同隔靴搔,既生尘浊尚清高。画师天地方为妙,诗写魑魅没处逃。瓶上花光浑带雨,镜中帘影欲飞涛。频年旅食春如梦,欲渡东瀛买倭刀。”

谢馨是岚皋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进士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我们后辈文人的《海月楼诗文杂抄》却弥足珍贵,将会和我们这块生存的土地一起,永远地留存下去。做为今天的岚皋人,我们要感谢谢馨,还要感谢那几位资助谢馨付梓镌刻《海月楼诗文杂抄》的先贤们!

         

2016年4月20日于岚皋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