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新常态下的文明新风尚

发布时间:2016-06-16 14:41来源:石门镇

“餐桌”上的文明风尚

“今年在红光安置点计划搬迁100多户,村干部和党员要做好不办酒席、不收礼的表率,不然光一项搬迁就会让很多人因礼而贫。”4月5日,石门镇党委书记柯玉侠在召开新生村和芙蓉村群众会时强调说。

5月10日,石门镇新生村村主任钱从清一改以往的大操大办习俗,一切从简地为儿子操办婚事。“婚宴都没在家里办,只在儿子工作的地方简单地办了两桌家宴。”包村干部郑周毅说。

近年来,石门镇把乡风道德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县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部署要求,石门镇由镇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先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就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等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制定符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成立专人的红白理事会。并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好头,自觉践行“厉行节约、反铺张浪费”的良好风尚,镇纪委做好专项督查,引导群众甩掉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精神上的文明风尚

6月4日,兴坪村全体党员为贫困户刘道胜修屋顶、修路梯、排除安全隐患的这一行为在石门镇引起了群众的好评。党员在做,群众在看,看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助人为乐的文明。

6月8日,《石门镇的粽子节有‘范儿’”》的微信一出,点赞的、转发的、评论的络绎不绝。干部和党员在做,群众在看,看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文明。

一座幸福院体现了尊老爱老的民风道德;一个好人好事的典型显现了与人友善的高尚品德;一部《盐道情》戏曲诉说了古盐道的历史文化情怀;一个图书馆记录了与书为伴的精神寄托......。

石门镇在规范和约束群众自觉甩掉陋习、践行文明的同时,还强化以核心主义价值观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所谓正本溯源,培元固本,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从党员干部着手,做好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的践行着;做好民风淳朴、乡土风情的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做好高雅时尚、不染淤泥的文明习俗的继承者,以遏制陈规陋习和粗鄙文化,引导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科学、高雅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在脱贫攻坚和“两学一做”的主流下,石门镇在强化移风易俗教育中,积极推进“餐桌”上的文明,强化精神上的文明,引导群众在物质上做好新常态下的“礼尚往来”,在精神上做好新常态下的“充电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