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出一个大学生,就能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谈到岚皋县“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曾表示,发展不足是岚皋最大的实际。然而面对不足,岚皋县却要“立下愚公志,岚皋当先锋”。
到2020年,岚皋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8000元、15000元,实现全面脱贫攻坚“一大任务”,生态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两个领先”,交通改善、城镇建设、全域旅游“三个突破”,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四个超越”,与省市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穷县兴办大教育
在岚皋县四季镇麦溪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心愿墙上,三年级的喻筱语写下自己的心愿:妈妈不要出门。“爸爸妈妈早点回家”、“爸爸陪我下象棋”……麦溪小学各个年级的留守孩子将自己的心愿都写在了这面心愿墙上,等到心愿完成,心愿条就会被揭下来。
“这是我们关爱留守儿童的一种方式。”校长尚高平说,随着住校学生和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从2008年开始,学校就实行了“五个一工程”,每位教师帮扶一名特困留守儿童,具体做好五件事:每年买一套新衣服,每学期做一次细致家访,每个月进行一次亲情交流,每个周进行一次语数学习的指导,每天过问一次学习和生活,让所有结对的留守儿童,在亲人缺位的情况下,感受到不缺失的亲情。
“学校学生宿舍十年前还是大通铺,现在是明亮宽敞的单架床,以前孩子们都是在马路边吃饭,大风一来全是灰,现在有食堂。”岚皋县教体局副局长祝志刚说,实践反复证明,一家有一个懂技术的劳动力,就能使整个家庭脱贫;一户出一个大学生,就能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十三五”期间,岚皋将在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展一对一爱心帮扶。实施城区教育提升工程,建成城关九年制学校,确保秋季正式招生,新建1所城区幼儿园,切实破解城区学校大班超额和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
“要让集镇的群众享受到和县城一样的基础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 让集镇美起来
民主镇位于岚皋的西部,是岚皋西部地区的交通、物流枢纽,自古就有“西部明珠”之称。近年来,民主镇凭借“岚皋县城副中心和西部中心集镇”这一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被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镇。
“近几年,每年我们都有十来个项目开工建设,去年启动的‘山水田园风情小镇’项目正在进行中。”民主镇城建所长张雷介绍说,今年重点突出金三角大桥、长沙坝大桥区间的景区景观带建设和棚户区风貌改造,以后逐年分项推动集镇改造提升等级。
“全镇目前有30150人,集镇骨架不断拉大,发展的空间也不断拓展。”他说,“我们现在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G541国道和石大路的改造升级为契机,重点启动集镇绿化亮化、街区环卫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三大工程。让镇上的居民享受到和县城一样的基础设施,吸纳县城周边和偏远乡镇的务工人员,真正让集镇美起来,让农村靓起来。”
2015年岚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速连续第五年位居全市前列,并被确定为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下一步,将以“美丽乡村看岚皋”活动为抓手,整合农林、水利、住建、扶贫等行业项目资金2.8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村和生态村30个,促进了村美、人富相统一。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帮助贫困户种植食用菌。
产业助力 农户脱贫不返贫
岚皋县四季镇有5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1880户6144人,截止2015年底有贫困人口763户1954人,贫困发生率为32%。
“我们定下的目标是,2019年整体脱贫,其中竹园村要在2016年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四季镇镇长谢承海说,针对大多数贫困户发展面临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这几大难题,镇上探索建立了“乡村+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互助组+贫困户”四种发展模式,充分整合优势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带动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实现永久脱贫。
四季镇地处旅游干线,“杨家院子”是岚皋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首批旅游扶贫示范村。“我们建立了一条山上绿色种养、山下农家消费产业互动链条,通过农家乐协会组织,农家乐业主与山上贫困户签订种植养殖协议,定点采购贫困户农特产品,由此带动了蔬菜、土鸡、腊肉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山上种养业,山下旅游服务业的产业结合。”谢镇长说,同时,镇上还大力发展“四季山货”乡村旅游电商平台,促使贫困户种植养殖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电商销售,线下旅客消费,让农产品就地“生金”,持续增收致富。
下一步,岚皋将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林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扶企业、扶合作社、扶能人大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认真落实劳务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医疗脱贫和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措施,推进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实现年度脱贫16个村8300人。
冯莫林的感恩、孝心、坚强、乐观,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刘世聪受的苦、累和委屈,常人无法感知,但对这一切她都无怨无悔。
典型引领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母亲天生青光眼,父亲在8年前水泥灰呛进眼里,由于没有及时正规医治,不久便双目失明。14岁岚皋少年冯莫林是全家仅有的一双“眼睛”,也成了全家唯一的生活依靠和来源。
刚刚结束了小升初的考试,暑假里的冯莫林每天给父母做饭。“爸爸胃不好,爱吃青菜和酸菜面。”冯莫林笑着说,自己从六七岁开始就给父母做饭了,现在已经非常老练。
冯莫林有一个爱好是跑步。“家里距离学校有十二公里,跑步可以增加腿上的力气,走路才不累。”他说,今年自己就要读初中了,很希望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医生,治好父母的眼睛,也能帮助更多的人。
2007年丈夫因车祸致高位截瘫,时年29岁的刘世聪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担起了支撑这个家的重任。七年如一日,给丈夫护理、按摩、煎药,并自学针灸理疗。
“她就是我家的天,我所有的精神依靠。”丈夫徐波说,“我吃喝在床,妻子就一口一口喂,大小便失禁,她勤洗勤换,弱小的身体每天背起160多斤重的我上下楼往返至少三趟,鼓励和帮助做康复训练”。
执着的她,没有相信医生的“预言”——像丈夫这样的病人顶多能活一两年。如今的丈夫在他精心的护理下已经能用助行器走路,部分生活能自理,截瘫病专家看过病例后,大为惊叹,说她丈夫能恢复到现在这样,真是奇迹。
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让广大干部群众从榜样身上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近年来,“好人岚皋”人文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内涵不断丰富,在全社会形成宣传好人、关爱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2016年下半年,岚皋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树立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理念,驰而不息铸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