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江水滚滚东去,三两村落依山而居,炊烟熏黑了土墙屋顶,村民们正在田地里辛勤地种着玉米……”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定格下2010年的岚皋县大道河镇的面貌。
“一条江水依旧东去,排排楼房鳞次栉比,太阳能热水器已遍布住户楼顶,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经营着茶叶和柑橘……”
近日,当笔者拿起泛黄的旧照片,站在当年拍摄位置,再次聚焦大道河镇时,已是今非昔比。
搬迁户张春发感受颇深。五年前,他家住在月池台村二组两间破旧的土墙房里,地质灾害隐患较大。“一个盆能滚下河!”张春发这样形容老家所在位置的陡峭程度。
长年在外务工的张春发,早想落叶归根、回归故里,可一想到老家那房子、那位置,心里就发怵。2012年,在听说家乡正在搞大规模移民搬迁后,张春发立即从外地返回,到镇政府咨询政策。
“当时没想到搬迁政策这么好,建房国家有补助,加上自己有点积蓄,大半年时间就把这栋房子盖好了,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那一脚黄泥走天下,雷鸣闪电东躲西藏,刮风下雨接漏捡瓦的日子。”提起四年前的搬迁经历,张春发至今兴致勃勃。如今,他居住在大道河集镇陕南移民新区的最前排,两层小楼宽敞明亮,房前屋后鸟语花香,圆了他多年的“安居梦”。
移民搬迁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也为群众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张春发搬至集镇移民新区后,创办了小型砖厂,生产出售建筑用砖,同时致力于发展产业,前两年种的3亩柑橘已见收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周围没几户人家,加上大多出去打工了,几天找不到一个人说话,冷清得很,现在大家都住在这里,很热闹。”谈起现在的居住地,搬迁户唐仁兴赞不绝口。
“以前住在山顶上,赶个集买个东西啥的,要一天到黑,现在住在集镇上,出门就有商店超市,生病了社区就有卫生室,闲了楼下去溜溜弯、跳跳舞,方便多了。”搬迁户许应华感慨万千。
“虽说是搬家,老家的东西一样都没搬,用不上了,也不配套,现在住的、吃的、用的和过的,都跟城里人一样,附近挣钱的地方也有,比原来强多了!”村民龚正紫满怀希望。
巨大的变化得益于移民搬迁政策的雨露春晖,也源于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以来,岚皋县抢抓政策机遇,举全县之力大力实施搬迁,先后出台了《岚皋县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岚皋县党政干部奖励激励办法》、《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用干部实施办法(试行)》、《岚皋县移民(脱贫)搬迁进城入镇购房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岚皋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后续产业扶持试点方案(试行)》和《岚皋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单项考核办法》系列考核奖励扶持办法,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奖惩和搬迁户扶持机制,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在移民搬迁的战场上发挥作用,倒逼移民搬迁工作。同时,针对进县城和集镇规划安置点购房支付购房款有困难的户,县搬迁办协调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县财政对贷款利息给予贴息,帮助其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实现“安居梦”。
在这一系列机制的鼓励带动下,2011至2015年,岚皋县12个镇共实施搬迁8752户25580人,占10年搬迁规划总任务的52%,建设集中安置点89个,集中安置率为81.93%,城镇安置4790户,城镇率为70.95%,实施特困、五保户“交钥匙”工程1448户,占已搬迁户数的16.5%。
今年以来,岚皋县要求各镇以避灾户、贫困户搬迁为重点,将2016年度搬迁任务3549户及时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安置点。目前,全县已落实搬迁对象3549户,其中:进县城安置点1844户、进城入镇存量商品房安置417户、集镇和连片村安置点579户、分散安置对象709户;落实县城安置房源2114套,各安置小区房屋和配套设施正在稳步建设中;并同步抓好后续产业扶持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相互配合,充分调动搬迁户产业发展积极性,努力实现“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同时,岚皋县全面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底子,科学编制了移民(脱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将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单项考核结果纳入各镇、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和脱贫攻坚工作单项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搬迁工作取得实效。
昔日土墙房,今朝小洋楼。在岚皋县,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山上狭小黑暗的土墙房搬进了山下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加入到移民搬迁的大潮中,而这些搬迁户也将在清风澍雨的惠民政策中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