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育富路——岚皋县实施旅游脱贫助农增收

发布时间:2016-11-18 10:29来源:本站

霜降,驱车驶往岚皋县横溪古镇,仿佛走进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古色古香的店铺前,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半边菜是自己挖的,洋芋果果是自己晒的,都是正宗土货。”古镇特产店主唐明喜看到游客,笑吟吟地推销。

唐明喜今年50多岁,以前在外务工,一年收入紧够一家开销。回家后,借助当地发展乡村游,自办了古镇特产店,销售野生蜂蜜、木耳、香菇、苦荞茶等10余种土特产。同时还开起农家乐和农家宾馆,向游客提供吃、住、购“一站式”服务。“一年能赚七万多元,养家糊口完全没有问题,比在外面打工好的多。”唐明喜谦虚地说。

2012年以来,石门镇把兴坪村与千层河景区结合,借助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打造出景区“后花园”横溪古镇。古镇建成后,又鼓励当地农户办农家乐和农家宾馆,经营石磨加工、油坊榨油、麻糖熬制、苞谷酒酿造等小作坊,展示巴人传统生活习俗,满足了游客观光体验需求,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带动贫困村变样和贫困户增收的路子。 

岚皋地处巴山腹地,坐拥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岚河漂流、蜡烛山五大景区230余个景点,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岚皋,全县五分之一的人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借势优势资源,2016年岚皋县“围绕精品景区建设带动就业脱贫一批、围绕健全乡村旅游要素脱贫一批、围绕旅游商品研销脱贫一批”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带动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的路子。

在改变贫困村环境上,岚皋县紧扣全域旅游创建,把旅游发展与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村村通”、退耕还林等结合,在景区边建社区,统筹推进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打造60余个新村,建成89个安置点,8000余户贫困户搬入新居,一个个宜居宜游的新型农村相继出炉。

围绕游客“吃什么”,岚皋县在“舌尖上的美食”上大做文章,打造锦绣花里、渔家溢河、休闲四季、画中横溪、秀美城关、魅力佐龙六个乡村游胜地,塑造出“巴人美食·岚皋味道”长街宴品牌,推出“巴人部落”吊罐肉摔碗酒、横溪烤全羊篝火晚会、杨家院子巴山人家农家三大美食集聚区,鼓励农户从事特色餐饮,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力和农副产品,实现了贫困户有事可干有钱可挣。

围绕游客“买什么”,岚皋县做活旅游产品开发,在12个镇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收购农户自产的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后在景区周边和网上销售。并扶持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作坊、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企业、一批旅游商品经营户,推出魔芋、腊肉、茶叶、蜂蜜、木耳、藤编等50余种特色商品,开办旅游产品超市等30余个,为贫困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青山绿水育富路。几年来,岚皋县通过宣传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促进作用,以评优树模立大户榜样、组织参观看样本效益、设立奖金激励自主创业等方式,鼓励贫困户积极投身旅游相关产业摘“穷帽”。并实施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机制、共富行动、技能培训等措施,激发贫困户创业热情。开展了美丽乡村和美丽农家建设,打造既有旅游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新型农村,实现了旅游和脱贫的共赢。

目前,岚皋县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农家超市600余户,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增长至18.2%,带动3030人脱贫,多数贫困户在与旅游相关行业中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