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前面就是!”5月18日,岚皋县民主镇德胜村,笔者随副支书熊玉田走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看到一个院子。熊玉田指了指北头说,那就是蒋朋清家。
说是院子,实际上早已人去屋空,搬得搬,走得走,垮得垮。除了靠东头住着一个人外,其余大多大门紧锁,草都长进了屋,门墩上,野蜂凿出堆堆粉末。
蒋朋清家住在北头,门也朝北开,还形成了一个相对徜徉和独立的院子。门前,李树杏树枝繁叶茂,交相穿插,擎起浓浓绿荫。树下一麻光,土鸡在叽叽咕咕啄食。
德胜村是民主镇较偏远的村,蒋朋清家所在二组又是村上最偏远的组,还是少数不通公路的户。门前,山关着山,树连着树。“野猪胆子大得都敢跑下公路!”群众说。
见到蒋朋清时,她刚从地里回来。今年46岁的她,着一身牛仔衣、蓝色裤、旧布鞋,体形稍稍偏胖。
蒋朋清告诉笔者,丈夫三年前出门后就再没回来。说到这里,她掏出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把头埋了下去。这还不是最重要的,80岁公公眼睛不行,吃饭要递手上,因矿难瘫痪的小叔子,每天都得人照顾。
可这是个什么家呢?几间土墙房,烟熏火燎地。靠里一间已经垮了。堂屋里,地上都长了青苔。家里除了一台粉碎机,几乎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有人劝蒋朋清:出门去!这,她不是没想过,但每次都让自己给推翻了。
“哪门走得出门,哪门忍心呢?毕竟还有两条命!”蒋朋清说。
既然坚定了不走,那就要把日子过下去,还得过好。蒋朋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天麻麻亮,她就起床了。地里活儿实在太多了,她没有帮手,得赶个早工。荷锄便到了地里。挖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寒来暑往,她把多少汗水洒进了地里,换来的是一背篓又一背篓的洋芋,一挎篮接一挎篮的玉米。她说,自己也想找个好办法,改善下家庭环境,但想不出来,只能靠做,总得让一家人吃饱。
就这样,她一个人种了五亩地。
回到家,她就要迅速进厨房做饭。从菜园里拔点白菜,摘点豆角,再从屋里拣几个洋芋刮了,从口袋挖碗米,要么拿点面,把柴火烧旺啰,就是好饭。
肉有,但得省着吃。坡上是庄稼,屋里又是杂活,一年也就只能喂一条猪,一般三四月间买,冬腊月间杀,一家人也就指望着它欢欢喜喜过个年。过年后,又开始了清淡生活,蒋朋清也开始了一如既往地在庄稼和家务间奔波。
堂屋墙洞里,摞着三把菜刀,引起了笔者兴趣。蒋朋清告诉笔者,都是用来剁猪草的。她说,平时忙,没时间磨,可一把刀又剁不了几天就钝了,就干脆多买了几把,下雨的时候一块儿磨了,天晴就只管用就是。
饭好了,蒋明清得把饭菜端上桌,把公公扶来坐下,再把坐在轮椅上的小叔子推到饭前。饭毕,蒋朋清除了要收拾碗筷和屋子外,还得抽空把衣服洗了,晾在院坝边那长长的青色竹竿上。
蒋朋清还养的有鸡和蜜蜂。农闲时,她还进山找合欢皮、柴桂皮、野药材,扛到街上卖,换点油盐钱。
集镇距家十里,一来一去得大半天。
蒋朋清的事迹,引起镇村两级的关心和关注。她家也被评为贫困户,老人纳入了低保。而今作为扶贫搬迁对象,新家也有了着落,就在赶了几十年集的街上。
国家大好的政策和干部群众的关心,让蒋朋清一扫阴霾,对以后生活充满了信心。从去年开始,从山上挖回的七叶一枝花她就再也没有卖过,而是把它栽到了地里,通过近两年扩展和培育,如今面积已达到三亩,长势良好。说起这,蒋朋清开心不已。
采访结束,已是正午。雄鸡在打鸣,鸟儿在歌唱,蝴蝶在起舞,虫儿在作响,林更雅了,山更美了。
“如果要在这几面山评出一名既勤劳又厚德的妇女,我想,应该非蒋朋清莫属。”熊玉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