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夫妻二人以地为席,以天为被,564元买了两头猪,放养山林间,赊账吃食。
2010年,夫妻二人以窝棚为家,20头猪睡在破旧屋檐下,入不敷出,猪啃茅草为食,孩子穿破烂为主。
2010年冬,镇政府与县农业局来访,窝棚内煤油灯、木头火、烂铺盖,棚外20头猪冻得直发抖哼唧的声音格外入耳,他们说,听着猪的哼声,才睡的踏实安稳,场景凄凉,人心寒颤。
2011年,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给予,圈舍、屋舍开始修建,夫妻二人搬了新家,猪进了圈舍,从此他们以场为家,以猪为伴。
(二)
一晃时间已过了七八年,回想往事,辛酸中带着喜悦,因为,时间见证了他们从两头猪发展到560多头猪的所有辛酸经历,同样也见证了他们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
丈夫璞朝晷,43岁;妻子曹菊贤,37岁;一儿一女。岚皋县堰门镇瑞金村八组人。
初见璞朝晷,皮肤黝黑,牙齿蹭亮,双眼灵光,见人便颔首点头打招呼,热情,忠实;曹菊贤,瘦弱,短发,笑容甜美,一身干练气息凸显;一双儿女窝在房间看书写作业。
简陋的屋舍显得些许破败,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屋舍墙内挂满了各类证件证书。璞朝晷介绍说,2013年成立金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金盆旺”商标;2016年9月取得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成为安康市25家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之一,并正在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今年3月,获得安康市示范家庭农场称号,并取得中级职业农民合格证。
妻子也不忘学习,迎头赶上,目前正在自学会计,加紧准备明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三)
屋舍的正对面便是圈舍,相隔不到两米。与璞朝晷随行进入场房,小猪奋颤不已,纷纷从围栏探出脑袋向他要食,母猪发出微哼,做出保护猪仔的动作。
璞朝晷一路摸着猪儿们的脑袋走过说:“它们跟着我一路受了很多苦,所以现在我尽量满足它们的需求。”出圈就是三叶草、肥猪菜、苜蓿、黑麦草,圈舍内开设有出口通道,供猪仔们出去“溜达”“拱地”“玩耍”。话说,圈门一开,两头黑猪带着各自的仔,“轻车熟路”地来到了附近一片青饲料地里“追赶嬉戏”,璞朝晷看着它们,自己也乐在其中。
“现有存栏560头,其中母猪80头,种猪3头,去年销售额有80多万。”璞朝晷介绍说。
在此期间,夫妻二人不忘乡亲父老,“养猪、种青饲料、务工都能赚钱,主要看他们自己想做啥。”璞朝晷说,以前主动找他们,他们不搭理,今非昔比,如今看到拉猪仔的车子进进出出,他们心动了,自己也都主动找上门。于是,分户寄养、提供技术、收益分红;仔猪购买、提供技术、保底回收或自销;种植青饲料、协议收购。璞朝晷通过多种方式带动了当地40余户贫困户找到增收门路。
程世发,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因看到商机,主动联系,开始养殖13头育肥猪,种植六亩青饲料,年底即可销售。
(四)
“事实说话,先看收入成效、再看规模大小。”2017年8月,全县召开企业座谈会时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永斌说的一句话深深印在璞朝晷的心中。
身为安康市养猪协会会员的他更倾心尽力地发展养猪事业,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经济收入,更是肩负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土生土长这份情,怎么也不能砸了当地的招牌,“诚信要放到首位,猪的品质好才能卖得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户上门,收入成效才会显著。”璞朝晷八年来一直坚守这项原则,客户才会“滚雪球”源源不断壮大。
“准备买房子、买车了吧”
“穿的是名牌吧”
看着璞朝晷事业日渐红火,乡亲们也开始调侃。
“出行有货车、住房有猪场、衣服没补丁就行了,有点现钱都用在付水泥钢筋钱了。”正在着手建育肥猪圈舍的夫妻二人默契地说道。
这时,璞朝晷的电话响了:“你好,张老板啊,你要的50头小猪随时可以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