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旅游“五抓五促”帮助群众摘穷帽

发布时间:2017-12-08 09:23来源:

南宫山镇红日村二组村民庞仁贵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住在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2014年以前,全家收入主要靠他在外打零工。近年来,随着国家4A级景区南宫山的兴起,庞仁贵组建起抬游客上山的滑竿队,妻子到景区里卖土特产品,夫妻一月收入三四千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岚皋拥有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岚河漂流、蜡烛山五大景区230余个景点,旅游产业是当之无愧的“一号产业”。但是受“门票经济”约束,“一号产业”并未成为促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稳定增收的“一号工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岚皋巧借优势资源,积极推行“五抓五促”旅游扶贫模式,有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抓景区开发促就业脱贫

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岚皋整合全县资源,建成南宫山景区南线旅游综合服务区、真身殿、大雄宝殿、飞拉达国际攀岩、金顶主景区环莲花盆悬空玻璃栈道和四季狩猎场、西部水宇水上乐园、莲花山珍稀植物园等一大批项目。依托景区建社区,统筹推进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旅游公厕63座,打造新村60余个、安置点89个。8000余户贫困户搬入新居,并巧借景区建设和服务实现了稳定就业。庞仁贵就是其中之一。

抓乡村旅游促产业脱贫

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岚皋进一步提升南宫山镇宏大村、四季镇天坪村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打造了巴山样子·杨家院子、四季花谷、巴人部落、溢河钓鱼台垂钓中心、横溪古镇、花里古梯田、龙安茶观光体验园、宏大猕猴桃观光园、城关镇蔬果采摘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点,带动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四季镇天坪村的王三翠依托“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乡村游品牌,开办了集食宿于一体的农家宾馆,除正常聘请贫困户帮工外,还同周边12户贫困户签订了原材料供应长期合作协议,一年累计可向贫困户提供就业近3000天次,解决近30户贫困户脱贫问题。

抓商品研销促经营脱贫

按照市场导向,该县做活旅游产品开发,在12个镇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扶持一批旅游商品加工作坊和企业、一批旅游商品经营户,研发富硒饮品、魔芋食品、苦荞商品和藤编刺绣、根雕石砚等系列旅游商品50余种,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从事畜禽养殖和农副旅游产品加工销售的徐永斌,旗下有各类富硒旅游商品30余种,与周边200余贫困户建立了长期供求关系,仅养猪一项就可带动附近100余户贫困户联动发展。

抓服务优化促增收脱贫

以“不让一位游客在岚皋受委屈”为服务准则,岚皋建设完善了旅游标识体系和手机通讯机站,因地制宜将旅游交通专线、城市公交、汽车租赁网点延伸到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并在主要景区及车站、码头等游客集散地公布服务监督和求助电话,设有专门的警务室、医务室和业务娴熟的安保、医务人员。全县培育景区讲解员近百名,聘请城乡环卫保洁员和义务监督员120余名,近两年先后开展涉旅行业服务技能教育培训6期12场3000余人次,促使贫困学员掌握了致富技能,实现了优化服务、促进增收的双赢。

抓文旅融合促精神脱贫

贫困户要实现脱贫,靠组织,更靠自己。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岚皋成立了“南宫山”大讲堂和196个“道德讲堂”,实施了巴文化“五个一”工程,近两年开展各类学习活动5600余次;以推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赌、奢、懒、乱”专项整治、“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及系列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各村进一步健全了“一约四会”。佐龙镇长春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红白喜事宴席每桌不得超过14个菜,随礼不得超过100元,不收贫困户的礼金”,实实在在减轻了贫困户的人情负担。同时,全县文艺工作者以“精准脱贫、文化同行”为主题,组织创作《巴人追梦》《脱贫攻坚把亲认》等精品文艺节目,巡回到各镇、村演出,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的信心,实现了文旅融合的最大效应。

现在,全县共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600余户,开办旅游商品超市30余个、旅游商品销售店107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13000余人。近两年旅游产业直接带动1569户5289人实现了脱贫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