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岚皋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沿着四季河溯流而上大约7公里处,有一刻有“杨家院子”四个字的砌石小景,是著名作家陈忠实所题,走过小景,穿过石桥,便到了素有巴山样子之称的杨家院子。
春天对杨家院子并不吝啬,和煦的微风拂过沉睡的大地,早早的将这里装扮成绿的海洋,花的海洋。蓝天白云下,晨雾轻柔地缠在山间,诉说着冬去春又来的思念;潺潺流水旁,早春盛放的野樱花已化作春泥,正可谓落了红花,添了绿叶;农家小院里,狗儿向着刚开的大门欢快的摇动着尾巴,随着三两声鸡鸣猪叫,缕缕炊烟悠然飘摇。似是在这幅图景中寻获了灵感,林间鸟儿的歌声也变得愈发悦耳起来。
春意盎然的杨家院子静静的躺在群山怀抱之中,颇有几分“俏也不争春”的淡然,而忙碌生活带给人的疲倦,在笔者看来,也许正要这种淡然才能洗刷。
春日游,游春日,姹紫嫣红,千山一碧,春就在杨家院子等你。若喜静,定不能错过曲径幽深的后山步道,闭目,风吹叶响,虫鸣鸟叫,直响进人的心里,驱散尘嚣;睁眼,叶浪微漾,百花齐放,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工笔。
若喜闹,农家乐里,鲜艳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天真的童语,载懽载笑,春日的喜庆,自是一股力量,一股生机。
若疲于推杯换盏,看人说话,便来这杨家院子做一回隐士。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壶清茶,两杯淡酒,三四小菜,不管是自斟自饮,还是高朋满座,都可回归恬淡,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自由。
“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不错的,数千年来,巴人在这巴山深处繁衍生息。石磨不言、风车不语,这不言不语正是巴人“九佬十八匠”民俗文化的沉淀。吃刨汤肉,喝摔碗酒,这大气豪爽的生活方式正是巴人“忠勇刚烈”的精神内涵。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清明时节,若能披蓑戴笠,漫步于杨公渡,观那岁月在百年古麻柳树上凝聚成青苔,听那乡愁于得子泉中静流如溪水,任那调皮的杏花雨沾湿衣裳,吮一口空气中的泥土清香,这才是诗人的浪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