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映照下的产业发展图景

发布时间:2018-07-23 10:07来源:安康日报

 

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李先念部红三十军第一纵队曾辗转于此,留下革命的火种;这是一方美丽的家园,白墙红瓦,水泥路面,依山傍水,莺啼鸟鸣;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桑葚、芍药、茶园、香椿……井然有序,葱茏饱满。

这里就是岚皋县堰门镇,地处巴山腹地、汉江支流洞河东岸,全镇2947户10095人,辖8个行政村,距县城50公里,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42户6238人。

红军已远去 精神永流传

在堰门镇堰门村四房院子,仍保留着一处半垮半立的房子,那是以木头为柱为檩为椽,泥砖为墙建造而成,至今逾百年。虽年代久远,墙体老化严重,部分墙体垮塌,但大部分依然屹立。这就是被群众亲切称作的“红军屋”。

据岚皋、紫阳两县县志及堰门本土文化人士卢修宾近二十年走访资料显示:1934年2月22日,由中共安康军特支领导的驻安康城国民党起义部队,即川陕革命根据地李先念部红三十军第一纵队69人,起义后当天从流水镇入岚皋境内,经大道河至民主镇柳树沟、浇腊沟、团溪沟、甘沟后,入堰门镇熬水沟莲花寨泰山庙,并连夜下到堰门村卢家四房院子,分散借宿在四房院子、祠堂院子、马家院子。

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宣传蒙蔽,红军一来,老百姓都跑了。红军就喊:“老乡,莫跑,咱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打和求平的!”大家面面相觑。等观察了好一阵子,见红军说话客气,宣传在理,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全然不像国民党地方民团和土匪那样,这才有人壮着胆子回去,直到回去的人大喊“喂——回来——没事!”大家这才陆续返回。

夜已深了,四方院子靠里屋的一间房里,一盏油灯还亮着。纵队长袁作舟、政委王辛德、游击指挥王泰诚正在研究敌情和转移作战路线图。门口,俩战士持枪鹤立。

次日,天刚麻麻亮,红军就集结出发了。为避免与地方民团发生不必要冲突,红军自堰门村下田坝辗转至曹家老院子,再从曹家老院子直插红岩口进入紫阳县境内。

四房院子、祠堂院子、马家院子的乡亲们起床后才发现,缸里的水已挑满,柴火已担回劈好。红军的到来,如漫漫长夜里一道闪电,撕开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社会。抗争、民主、自由、解放的种子,自此播撒在广大贫苦群众心间。

虽然第一纵队后来在川陕交界处遭伪向导暗算,政委王辛德、游击指挥王泰诚等65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然而纵队长袁作舟仍带领剩余的三名战士顽强地冲破了敌人的包围成功抵达红三十军驻地巴中,保住了一纵这面旗。

从“红军道”走来,伫立在“红军屋”前,我震住了:那些饱经沧桑的墙面、柱子、门窗和泥砖,无不诉说着那个艰辛、温暖而又令人鼓舞和充满希望的光辉瞬间。

建设好家乡 旧貌换新颜

红军的目的就是要推翻一个黑暗混乱的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稳定的新世界。“现在,一切都实现了,虽然我眼睛不好,但心里亮堂着呢!”今年94岁、家住红三十军第一纵队所经之地的堰门镇青春村熬水沟李定秀老人说。

上世纪初叶,因战乱不断,土匪猖獗,土豪劣绅剥削,自然灾害频发,洞河流域凄凉至极。《中国农村经济资料》这样记载:当时“草房已不多,到处只见草棚草坑。”

是啊,不说远的,就说近年的青春村,都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十年前,这里300多户人家没一户是楼房、公路入户率仅1%,吃水、照电都不省心。如今水泥路入户率达到98%,楼房占比80%,电网改造、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为给群众寻找到合适的水源和设计出舒适的公路,镇党委书记陈双和技术人员一起钻深沟,攀丛林,爬悬崖,测弧度坡度,算水量方量,虫爬蚊咬,忍饥挨饿;老支书王运华带着一屋老少修公路,而公路却离他家还很远;镇干部汪学全修路脚部压伤仍坚持工作;为监管公路硬化质量,干部灰里来,雨里淌;村支书曹光春为让群众早日脱贫,把自家猪崽送给农户发展,并将多年积蓄借给贫困户建房。

镇村干部的扎实苦干,家乡面貌的日异变化,群众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后来,只要是征地拆迁搞建设,群众无不拥护。没有一分钱补偿,还得集资投劳,大家也没什么怨言。干部从门前经过,只要一听到响动,群众就赶忙出来招呼进屋。干部没来,群众就把茶水饭菜送到工地。

这还只是堰门镇镇村两级干部弘扬红军精神、广大群众赓续“红区”热情的一幕。在堰门镇,红军、抗战老兵、解放军、志愿军的故事还有很多,深深感染着每个人。镇党委政府继以红军不畏艰险、为民服务的精神,着力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大幅改善乡村面貌。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镇楼房占比75%,下余25%均进行了旧房改造,公路入户率、清洁自来水入户率达95%,移动通信覆盖率达90%,优质平价电入户率达100%。

片片坡上“草” 株株是银钱

站在堰门镇中武村长梁子千亩烤烟基地向四周望去,可谓满目葱茏。长势旺盛的烤烟叶肥茎壮。顺路而下,沿途农户,要么楼房,要么白墙青瓦房,冰箱、彩电、沙发、洗衣机、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连小轿车都很是寻常。村支书张开明介绍,全村平均每户1亩花椒、1亩烤烟、1亩芍药、3亩核桃,可带动70%村民即近300户千余人增收。

时间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洞河流域广大贫苦群众还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有关资料这样记载:当时“农妇夜中纺绩,菜油桐油都点不起,只是燃枯竹以取光。”

“红军就是要让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堰门镇中武村二组村民、抗战老兵、老解放军、今年97岁的田昌友说:“1956年,我从部队退役后不久就当上村支书,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修田造地,吃饱饭、穿暖衣。”

从吃饱穿暖,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提升和加速过程,必须把群众从只种洋芋、玉米以糊口度日的思想中解放出来,继而转移到脱贫致富的路上。

而转变又何其难!中武村也一样。村民大会、村民小会上,干部反复讲产业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推荐适宜的产业,给群众算经济账,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协调土地,动员发展,可许多群众依然不能接受或者只是徘徊观望。

“吃亏上当干部先带头!”陈双说。镇、村干部自掏腰包,租地种了起来。没有劳力?自己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脸上有汗,就用袖子揩揩;汗水流进嘴里,好咸!

结果第一年还是亏了。老百姓有了嘘声。不甘心,不信邪,第二年干部接着干。这次成功了!群众保守的思想有所动摇,跟者已有。第三年,仍然成功,捅破了群众疑虑的最后一张“窗户纸”,烤烟随即在全村全镇广为发展。

“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就是要发扬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攻坚拔寨打头阵的勇气和担当!”陈双感触道。

今年,全镇共发展烤烟、芍药、漆辣子、香椿、茶叶、李子、花椒、黄花、猕猴桃、瓜蒌等特色产业1.5万亩,食用菌3.5万袋,预计可带动622户2009人实现脱贫。

站在高高的山岗,眼前现实的一切又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红三十军一纵当年的梦想,如今正发出万丈光芒!

入夏以来,岚皋县堰门镇青春村一片盎然生机,碧水北流,道路纵横,绿树环绕,瓦屋一新,薄雾如烟,产业旺盛。张昊 摄

作为岚皋县蚕桑产业第一镇,近年来堰门镇蚕茧质量和产量大幅提升,群众收入年年看涨,养蚕在当地广受欢迎。图为青春村二组村民曹光青正从方格簇中取蚕茧。  张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