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了。”陕西省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不无感慨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岚皋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属于“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区域。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岚皋生产潜力,对改变农村面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贫困地区农村又出现了“空壳村”等新问题。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脱贫再返贫发生,岚皋从实际出发,自觉担负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任务,从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探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路径,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进行了新实践。
激活“沉睡”资源壮家底
岚皋县贫困村普遍存在不少的林地,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这些尚未承包到户的土地虽然具有开发潜力和价值,但由于地处偏僻,缺乏交通设施,长期处于“沉睡”的状态。
为了激活“沉睡”资源,岚皋力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即“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村集体将这些“四荒”地在评估作价、量化到户基础上,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通盘规划和开发,使长期“沉睡”的土地资源变为开发性资产。
佐龙镇佐龙村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200多亩荒山坡地上建设了香椿生产基地,每年春季,产品便进入西安、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超市,打开了集体经济增收空间。四季镇天坪村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兴建交通设施办法,开发出地处偏远的500多亩集体林地,利用林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种植魔芋和中药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拉长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链。
“‘三变’改革激活了长期没有利用的土地,不仅充实了集体经济的‘家底’,还让农民实实在在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岚皋县副县长张永斌告诉本报记者,截止到目前,岚皋县激活“沉睡”资源创造价值的土地超过2.2万亩。
唤醒“休眠”资源育“金山”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变化,岚皋县不少贫困村的土地逐渐被撂荒,进入“休眠”状态。
为了唤醒这些“休眠”的土地资源,岚皋将那些举家进城落户、“五保户”家庭,以及异地搬迁安置户而“撂荒”承包土地流转到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这样既维护了其承包和收益权,又聚集了集体经济规模化资产。”岚皋县扶贫局局长江贤文说。
城关镇永丰村是一个海拔较高的贫困山村,由于进城人口较多,举家搬迁安置力度大,年高“五保户”增加,60%以上的集体土地资源处于“休眠”状态。2018年年初,该村这些土地集体流转到集体组织,建起了以鱼塘养殖为主,垂钓、采摘、观光等一体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园区鱼塘共投放鱼苗3万尾,种植樱桃、花椒、巫山脆李533亩,荒草丛生的土地重现勃勃生机。随着休闲农业园区步入发展进程,永丰村村民们当年就得到了分红,给家家户户带去希望。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造血”机制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岚皋县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中还因地制宜创新“造血”机制。县委、县政府把以财政投资方式形成的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有步骤地移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性资产,发挥了持久的“造血”作用。
位于岚皋县南宫山镇宏大村的陕西安康宏大农业公司(以下简称“宏大农业”)的3000多亩猕猴桃产业园区,是安康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山地猕猴桃示范基地。宏大村依托县上交付的以财政投资500万元方式形成的现代农业园区水利、道路设施项目资产,在量化到村集体和全村成员基础上,整体入股宏大农业。按照协议,宏大农业开发经营的猕猴桃产业在实现收益后,每年以500万元为基数向宏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6%的比例分红。此举使国家投资形成的现代农业园区配套设施资产逐年变现,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其意义十分深远。
岚皋实践证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能够改变“空壳村”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