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展播】: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记岚皋县结对交友帮扶先进个人李显国

发布时间:2019-11-19 10:58来源:

在家人的眼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

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敬的长者。

在贫困户眼里,他是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他,就是蔺河镇草垭村贫困户卞明海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岚皋县城关镇九年制学校校长李显国,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人民教师。他三年如一日,用点点滴滴行动赢得了贫困户的认可。



摸清底子 精准施策

“贫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靠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要致富就得先摸清底子,找准主攻方向”这是李显国常说并身体力行的一句话。

为找准贫困户的穷根,教学之余,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摸底调查、宣传政策、了解帮扶对象的想法……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走访攀谈所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李显国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回了。

“当时调查时我就发现了,老卞家土地还可以,可利用的林地也多,就是没个好的规划,没能好好利用起来。”李显国向笔者说道。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调查、交谈,李显国给老卞家量身定制了脱贫规划。

“他白天忙,学校大小事情都得他操心,有时候晚上上来。”结对帮扶尹始,老卞看着眼前这个文质彬彬的“陌生人”,觉着也就是三天两早上的事,兴头过了,也就不会来的这么勤了。可老卞哪能想到,这一坚持就是三年。回想起当初的想法,老卞现在还有些惭愧。

产业先行 斩断穷根

要脱贫致富,先要找到脱贫致富的产业。可要找到一条好的产业路子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因地制宜,还要量力而行。

老卞家是个大家庭,有8口人,四世同堂。父母亲年迈体弱,常年需要有人照顾。老卞本身也有长期慢性病,女儿在九年制学校读书,全家所有劳动力基本上都寄托在儿子、儿媳身上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老卞沟通,帮他制定了短期养猪、种植粮食蔬菜,中期养殖蜂蜜,长期发展魔芋、瓜蒌,儿子儿媳县内务工这样一个短中长相结合、梯次发展的产业规划。”李显国向笔者介绍到。

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卞在草垭村蒲家山魔芋园区发展林下魔芋近30亩,每年仅出售商品魔芋就达1万余元,园区分红八九千,还能获得产业奖补3000元。种植的6亩瓜蒌也渐成规模。

“自己没得文化,身体也不好,出去也没得人要。现在在家搞点产业,家也顾了,一年也能挣个几万,日子更有奔头了。”说起自己脱贫致富经历,不苟言谈的老卞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老卞还养了四五头生猪和20余桶蜂蜜,又是一项增收门路。

“看到老卞一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儿。”谈到多年帮扶工作,这是令李显国最为欣慰的。

智志双扶 教育为本

“周末回去了要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再消化一下,课后的几道思考题可以试着先做,一定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李显国语重心长的说道。

作为一名老师,李显国把爱转化为对学生的关心,把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严管上,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

每周,李显国都要抽时间给老卞的小女谢金芳做一次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她增强学习信心。现在,谢金芳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的名次也提升了,她的校园生活也更加乐观开朗了。

“从村里到学校有好几公里,我们现在都是住校,不仅读书不交学费,吃饭住宿都不要钱,我们要更加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谢金芳笑呵呵地说。

条件好了,有了李显国的关心,谢金芳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农村孩子可以通过教育走出乡村,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斩断代际相传的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