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县城

发布时间:2020-11-06 16:11来源:安康日报


县丞,古代地方职官名,始置于战国,迄于清末,为县令之佐官,秩正八品。如按当下级别排列,应是位实职副县长了。

逝水年华,更迭春秋,烟云逝去的时日里,有无数位县丞在岚河边这块土地上走过。曹希焜便是众多县丞中的一位。

知道曹希焜是在发黄的地方史籍里,是因为他撰写刻勒的《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的碑文。这碑文走进了《兴安府志》,走进了《岚皋县志》,走进了《安康碑版钩沉》,走进了《陕西金石文献汇集》,走进了岚皋的历史。

砖坪,岚皋县民国六年易为今名前旧称。《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让我们知道了岚皋县城前身砖坪镇最初的式样。《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把两百多年前清乾隆时期岚皋的细微姿态拉近到了我们眼前,拉近到了当下。

《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全文四百字,字字珠玑,信息量颇多。碑文首段写道:“砖坪,兴安之西南境也。通巴蜀、界郧襄,弥望皆崇山峻岭,民居落落如晨星。”由此得知,当时岚皋山地人烟稀少,罕若早晨的星辰。

碑文透出,乾隆四十六年时,岚皋的前身砖坪已为安康县所属镇,岚皋添驻县丞一事是经过了乾隆皇帝御诏同意的,砖坪丞衙占地三亩七分五厘,系从康姓人家购买,丞署于甲辰年六月即1784年8月动工修建,用时半年,共建屋二十九间,所耗资金为国库银钱,丞署前临水后坐山,四面有院墙环绕。

不长的文字,让我们知道了一串串的讯息,知道了巴山老林里的砖坪镇,曾经走进过皇宫的深宅大院,曾经走进过乾隆皇帝的御案。是乾隆大帝的红色朱笔,让砖坪小镇最初升格为了县丞辖制的规制,奠定了三十多年后独立为厅继之为县的先期基础。

惜墨如金的碑碣,让我们知道,两百三十多年前的岚河岸边,已经有了人户稠集、店铺列陈的深山小镇。要不,咋配上能建县丞丞署呢? 简练的碑铭,让我们知道了砖坪镇上有户康姓的人家,他家土地宽绰,田畴平展,曾经春耕夏耘的菜地或粮田,在时间深处的某一天早晨或午后,被几位或一群衙署公务人员仗量钉桩,签立契约而购买,继而拔除青禾,平去地畴,深挖屋基,高筑宅墙,建为了院壁俨然的深宅衙署了。那有着三亩七分五厘土地的康姓人家,想必是家同样有着庭院深深的大户人家吧!

碑文落款为“顺天曹希焜撰文,大清乾隆乙巳岁仲春月吉日泐石。”“顺天”为顺天府,明、清时期设于京师即今北京地区府属建制行政区划名,“乙巳岁”为清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仲春月”为二月。落款的文字确凿了作者的姓氏和时日,让我们知晓了碑文依附的更紧要信息。由此知道了碑文立于丞署“不半载落成”之后,由此也揣度出丞署迁入办公之时日。也许,这姹紫嫣红的“仲春月吉日”,也是首任县丞曹希焜为自己选定的乔迁吉日,只是史料无载,现已无法知晓其详了。科举之时的做官人都是些饱读诗书之人,《周易》为必习之经,卜辞问福祸,掐指看时辰,那应是他们的擅长。

遍寻典章知悉,《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最早见于《兴安府志》第二十六卷。兴安,安康旧名。《兴安府志》为安康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书,总三十卷,木刻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为时任兴安府事李国麒编撰。

欣悦两百多年前这位名为李国麒的府官,他在繁多的公务之余,案牍辛劳,稽索史料,伏案疾笔,编纂刻梓出了这部开天辟地首有的方志典籍。更为欣悦的是,他在府志里全文辑录了这篇碑文,为我们砖坪后来者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碑志为石质的,流逝的时光里,现在已无了踪迹,更难觐碑石的原样。清末丢的,民国失的,或是近几十年无的?是被沉入了何方地下尘埃,或是恭入了哪位藏家高橱?今日已无从得知。读到这篇碑文,我便上下求索,八方遍访,终难觅因果。幸运的是,《兴安府志》里勘录了碑文的式样,让人心里稍有些许欣慰。让我抄录下来吧:“碑方首,高1.3米,宽0.75米。”

《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镌刻于清乾隆五十年,《兴安府志》纂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间距三年。三年不远的时日,猜度李国麒定是见过他管辖属地砖坪丞署这方碑石的原碑的。想必,他的记述,应是忠于本真的,也是让后世确信的。

“曹希焜,江苏青蒲县,廪生。乾隆四十八年署。”砖坪丞署建起一百二十年后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砖坪的第一部志书《砖坪厅志》诞生。此时,砖坪已由丞署升格为了与县平级的厅制,修志人为时任砖坪厅通判李聪,厅署已迁至“什字街东”今址。《砖坪厅志》“职官卷县丞节”开笔记载了曹希焜。廪生,清代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厅志记载了曹希焜科贡情况,也记载了他任职时间,却没记载下他更多的信息,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不知道他从何调任,也不知他调往了何处,更不知他在任还干了哪些大事?最让读志人难解的是,曹希焜的籍贯已由碑文中自述的“顺天”变为了“江苏青蒲县”。是曹希焜先居顺天 ,再迁徙江苏青蒲县?或是曹希焜先祖居顺天,后辈移住江苏青蒲县?抑或间距百年后,李聪撰著有失?

“四面缭以垣墙,前临水,后坐山,惟八字墙左右不在焉。其衙署报销只十有九间,今益以十间,共二十九间。”延伸思来,这“前临水,后坐山” 的丞署筑于何处呢?《砖坪厅志》“建置卷”载:“砖坪旧无城池。县丞署故址在今治东关,嘉庆二年,教匪窜扰,衙署被毁。七年,县丞吕见颐移驻水围城,十九年因土堡狭隘,且有塌卸,维时军务甫巳,经钦差大臣长、陕西巡抚朱会奏,移驻营汛建堡城。是年八月,饬安康县知县郑谦兴修今城,二十一年工竣。……”旧志重在惜字,精致的文字告诉我们,砖坪城先后历经三次变迁。首次“县丞署故址在今治东关,”毁于嘉庆二年;第二次,嘉庆“七年,县丞吕见颐移驻水围城” ;第三次,嘉庆十九年“移驻营汛建堡城……兴修今城,二十一年工竣。”文字虽短简,线条却清晰,时间、地点、方位、缘由、人物,清清白白,归归整整。瞅一遍,这衙署大院似乎便立在眼前了。

“县丞署故址在今治东关。”旧志喜欢简略,太简略了也让今人费解,通判李聪这句话亦是若此。“今治东关”, 方位是有了,但相距多远,具体所在,却无明确示意。“前临水,后坐山,”同样尊崇文字简洁的曹希焜,在《新设砖坪县丞衙门记》用六个字交待了方位,也同样让后来人难以考量。岚皋深藏巴山腹地,峰峦叠嶂;岚河水系交织县境,纵横潺潺。前临水,临的哪方水?后坐山,坐的哪座山?

读史费思量,求解劳神伤。书牍甄缕,考释隶定,一篇作者署名金石,题为《岚皋县名的来历》的文章,从剪辑庋藏三十多年的1983年12月8日《安康日报》里跳出,站定在了我的眼前。“岚皋县是安康地区设置较晚的一个县。清代初年,陕安镇设营汛于此。此地属兴安府所隶之安康县。乾隆四十八年毕秋帆抚陕,奏设安康县丞,分驻于此,始建城郭,地在今岚皋县城河街东头……”

“今岚皋县城河街东头”, 好珍贵的信息呀,准确而又具象,亲切而又恒定。河街地处县城城东岚河台地,西东走向,北临岚河,南倚东坡,街东头倚靠太阳梁山,宽约六米,长约千米许。河街自古有之,街名延伸至今,岚皋人人通晓,妇孺皆知。

知晓了砖坪丞署故址在“今岚皋县城河街东头”,便诠释了《砖坪厅志》“县丞署故址在今治东关” 的文字。

郑功荣是一九九三年版《岚皋县志》的主编,一生致力于地方历史的研究,著有《岚皋历史掌故》专著。郑老鬓发银白,尽管岁逾仗朝之年,却腰板笔挺、耳聪目明。在城南陈家沟一幢小楼他的家里,郑老满面笑意地迎候着我的拜访。知我的来意,郑老肯定了《岚皋县名的来历》一文的观点,继而言道,砖坪丞署建于何处他也有过探访,修纂《岚皋县志》时他曾数次实地踏勘,那时城东还没建高楼,今河街东头偏南岚花路藤条厂路段旧屋裸露的屋基里,他曾见过零星的旧石条,县城年长的人也把这段路俗称老城。由此,他大胆推测,认为砖坪丞署衙院最早便应是修建于此的。

阳光从太阳梁山顶上升起,透过郑老临东的书房窗棂,氤氲给屋里一片明黄,也衬映着满屋的袅袅茶香。郑老的言谈,缩小了砖坪丞署故址在“今岚皋县城河街东头” 的范畴,也消释了我对“前临水,后坐山” 的疑意。县城里生活多年的我,谙熟着县城的山水。我知道,“前临水”,临的是东来的岚河;“后坐山”,坐的是城东的太阳梁。

又一个仲春月的时节,这是2020年的春季。岚河水潺潺湲湲,涟漪着朝曦,映挹着蓝天。河畔廊桥头那棵乾隆时就有了的古麻柳正萌发着嫩芽,枝梢上有鸟雀晃悠,晃悠起的还有一枚枚欢笑。太阳越过城东的太阳梁山,如同以前每天早晨一样,把温暖的光芒送给县城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随阳光一同灿亮了人们眼睛的,还有太阳梁山上粉白的山桃花。信步而行,我身伫岚皋县城岚花路藤条厂路段,想寻找砖坪丞署的丝微气息。藤条厂已不复存在,随之替换的是长安银行、龙城首府小区,门前有岚皋到花里方向的岚花路东西笔直而伸,路北有民意生活广场小区、城关第二小学隔路相望。立足四顾,眼前高楼林立,店堂匝密,身旁车流熙熙,人流攘攘,哪还有了垣墙缭围、衙门威仪的砖坪丞署的踪影。

“前临水,后坐山”。我想起了砖坪丞署的朝向,依此我站成了衙署的式样,站成了座南朝北的方向。身前是横亘的岚河,眼光越过河面,是峙立的耳扒山,再远处,尽管看不到,但我知道,那是岚皋的名山——蜡烛山。身后是太阳梁山,再后是中梁子。脸颊左倾,便是当今之县城中心区。悟之,我感知到了,那县城里后来的厅署又后来的县政府,不也座南朝北吗?丞署不在了,遗下的,也仅仅只沿袭下个座向了。

城郭流逝疾,文章千古在。像城郭一样曾经站立的人,像河水一样地一个个最终流走了,惟有他们的文章一篇篇留存了下来。感谢砖坪的第一个县丞曹希焜,他为砖坪这方土地留下了一阙墨迹,留下了一阙永远流不走的墨迹,把历史留给了砖坪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