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位于秦岭以南、巴山北麓的岚皋县绿水青山、树木葱茏。走进四季镇茶棚村,千亩茶园成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阵阵清香从茶园里飘散开来,一排排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远看就像一幅氤氲淡然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谋求发展,开垦荒山成茶园
清风绕山间,茶香醉心脾。竹园村以竹得名,因茶闻名,置身于金碧雲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经营的茶场,满眼茶树、只此青绿。山野间负氧离子与清新茶香交融交汇,沾染一身清香、感受一身轻松。
紧临重庆市城口县的竹园村,为陕渝盐茶古道要津。境内有大巴山最大的高山草甸神河源,最高海拔2250米。气候温润凉爽,云雾缭绕,钟灵毓秀,土壤富含硒锌微量元素。在外打拼多年的彭荣双瞅准时机返乡创业,在这片原始有机的环境里开始他与茶的相守。
在县级部门和镇村的共同支持下,2016年彭荣双创办岚皋县金碧雲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山地茶园500亩,改造野生老茶园2000余亩,建有现代化绿茶、红茶生产线一条,年产茶20吨。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从2016年至2021年,新建茶园528亩,改造老茶园800亩,建茶叶加工厂849平方米,累计投资17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收购等方式帮助农户增收513万元。茶产业已然成为茶棚农村经济主导和支柱产业。
“6月8日,茶旅融合二期项目顺利开工,我们将以茶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开拓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项目,把现有茶园建设成高标准茶园。”彭荣双兴奋的告诉笔者。据了解,新建茶旅融合项目占地3000平方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山上有茶园,山下有加工、民宿、品茶、吃住、游购一条龙产业,新建绿色生态蔬菜基地100亩,培育10户养殖大户,每年解决就业人员60人以上,公司力争实现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民每年实现总体增收200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作添薪助力。
转变思路,深入挖掘茶文化
今年“五一”期间,南宫山镇花里村游客众多,茶园最为热闹。龙安茶园研学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走进茶园感受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通过观赏茶艺表演感受中国古老茶文化的悠长意味。
茶叶生产始于西周,兴于唐宋,历史悠久。岚皋山高水长,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岚皋茶叶生产久盛不衰,西周初年,岚皋茶就作为贡品直达朝廷。在清朝道光年间,南宫山镇龙安村出产的龙安碧旋茶,作为进京贡品一炮而红。
唐朝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将岚皋列为山南茶区。宋代因茶马互市,岚皋一度出现“昼夜制茶不止”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岚皋茶声名远播,走俏四方,岚皋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批公布为无公害茶叶基地。近年来,全县打造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陕西省名优产品“南宫山”牌富硒茶,其中龙安碧旋、巴山芙蓉、南宫银针、巴山毛峰四大品牌,先后荣获亚太茶茗金奖、中国食品工业优秀新产品、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优秀新产品奖等50余项大奖。
茶旅融合,茶叶变成幸福叶
站在南宫山镇御口韵茶园的院子里,极目远眺,便是雄伟壮观的南宫山景区南大门。茶园翠色纵横,连片集中、层次错落的生态茶园娇翠欲滴,采茶的工人头戴斗笠、腰挎茶篓忙着采茶,随风摇动的树叶和朵朵野花点缀绿色茶园间,令人赏心悦目。
“500亩茶园,亩产值八千至一万元。因为紧邻南宫山景区,每年有上万名的游客在游览南宫山的同时,回来茶园体验采茶、品茶,这也是体验乡村游的朋友们最喜欢的拍照打卡地。”御口韵茶业公司的负责人陈矜说,“我们每年会提供170余人采茶,一斤150元。”
近年来,岚皋县紧紧围绕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茶园+研学基地、茶园+康养、茶园+博览会、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遇见陕茶遇见你·陕西春茶尝鲜季”第三届陕西网上茶博会岚皋专场活动成功启动,“橘茶小镇”大道河镇“春茶品鉴、农产品推介”暨“橘茶咬春宴、无味不知春”美食大赛隆重举办,公开征集“南宫山茶”形象标志(LOGO)276条.....茶叶作为富硒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里的重要一环,现如今,已覆盖全县12个镇,118个村,种茶农户25400户72000人,茶产业每年带动建档脱贫户人均增收达到600元。截止2021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52万亩,年产茶叶 6260吨,建设茶叶加工厂30家。现有市级以上规模统计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产业化企业3家,已成功创建市级茶叶示范园区15个。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定会越走越宽广。(图文/通讯员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