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深处的岚皋县石门镇大河村,一间间民居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在这里,首批22户村民的土坯房改造一新,白墙蓝瓦、朱门红窗、水冲式厕所、硬化地面、贴着瓷砖的锅台等,成了村民居室的标配。
“我们就爱住这样的房,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5月2日,67岁的大河村村民谭显华说,自家的土坯房改造后跟城里人住得没两样。
今年以来,岚皋县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和广大群众意愿,对以现有土坯房为唯一安全住房的3067户村民的1万余间土坯房进行了提升改造。
■ 让土坯房不再陈旧
岚皋境内多山,群众过去建房大多是石瓦土坯房。“土坯房墙体厚实,隔热效果好,夏天凉快。窗户、门洞、房顶都通风,透气性好,对保管粮食、种子和熏肉等有利。过去,房屋建设所需的石瓦、泥土、檩木山里都有,几乎不用掏钱,都是自采自用。”岚皋县住建局局长刘文明说,“关键是,住得时间久了,群众对它有感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土坯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随着生态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力成本的增加,群众想推倒重建土坯房已无可能。“采石、伐木、取土都有严格限制,且手艺几近失传,耗费时间。”刘文明表示,“大多数土坯房年代久远,随着岁月的侵蚀,墙皮脱落,被烟熏火燎得黢黑,地面坑洼不平,房顶漏雨,加之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房屋维修缺少劳动力。这些土坯房不一定达到危房改造标准,享受不到搬迁政策,且群众不愿搬迁,从而造成群众对现有房屋的又爱又恨,进退两难。”
今年初,岚皋县决定,先期统筹资金1亿元,用于对农户有意愿的、有改造价值的农村土坯房进行改造,重点从质量、功能、环境3方面着手,对房顶、门窗、地面、墙面、楼面、厨房、厕所、圈舍、电路等多部位进行提升改造,对符合政策要求且改造达标的,政府给予每户最高1.5万元补助金。
■ 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
大河村村民朱忠凤家的废弃猪圈大约占地100平方米,不仅影响自家的院容院貌,也影响着附近4户村民的进出和土坯房改造。
3月2日,县住建局派往石门镇农村土坯房提升改造指导组的干部卢修怀和镇村干部一道,召开了由5户村民参与的院落会讨论改造方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拿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方案:朱忠凤同意把废弃猪圈拆了,政府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补助其3000元,并在原址上为其建一个菜园。
“我们认为,在拆除废弃建筑上,大家的事大家评,不是硬由干部去做工作。就地给群众建需要的菜园而不是建干部一厢情愿的花坛,不仅是观瞻意义上的绿色,还是心态上的绿色。”卢修怀解释。
为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岚皋县在本次土坯房提升改造中,始终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顺利拆除废弃和违规设施220处,未发生一起因拆、改引起的矛盾纠纷。
■ 让群众住上舒适的房子
对于佐龙镇朝阳村二组村民庞启美来说,本次土坯房提升改造是“立体式”的。房顶更换新檩、新椽、新瓦后,结实牢固,再也不会漏雨了,结束了让她闹心几十年的事——房子一下雨就四处漏水,晚上都睡不安宁,地面坑坑洼洼,在家都能摔跤。提升改造后的房子,新增了淋浴室,洗澡方便了;厨房改造更是革命性的,如今的灶台、操作间都贴着白瓷砖。“以前做个饭烟熏火燎,眼睛都睁不开。”庞启美一说起以前的灶房就发怵。
庞启美今年39岁,这些年她和丈夫挣了些钱,就想着再攒几年钱在城里买套房,也就没对老屋进行改造。庞启美说,自己和丈夫存的那点钱,要在城里买房还远不够,即使买了也要欠一身债。“现在借着政策东风,把老屋改造好了,就不急着在城里买房了!”她说。
今春,庞启美在家养了3头猪、种了2亩地,把庄稼和菜园经管得很好。她说,等丈夫从矿区回来后,他们准备做以前的老本行——发展养鸡。
和庞启美一样,许多群众习惯住在土坯房里。“花费小,压力小,行动方便,心里踏实!”庞启美说。
“我们顺应群众呼声,实施农村土坯房提升改造,就是为了让群众住上舒适的房子,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净美岚皋。”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岚皋县委书记马宏伟表示。(本报记者/张斌峰 通讯员/陈延安 田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