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岚皋县南宫山镇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坚持“源头减量、就地利用、无害处理、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硬件、打基础,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链条”,一手抓德治、促共治,引导村民改变生活习惯,既增乡村“颜值”又提“气质”。
南宫山镇以科学化和精细化为工作主线,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有效提高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效率和水平,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收运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地方村民的需求。
星期一早上六点半,桂花村村民赵章成便早起打扫房前屋后卫生,随后将分好类的垃圾倒进自家的垃圾桶,等待保洁员上门收集。不同于宏大和桂花两个旅游村将垃圾桶分发到户每周一次上门收集的模式,该镇还融房于景,在541国道沿线建设了32个彩绘垃圾房供沿线居民定点就近投放,由第三方公司每天定时收运。
“集镇和沿线各村垃圾房、垃圾桶的垃圾是我们每天用压缩车转运到填埋场。而宏大和桂花两个旅游村每户都发的有编号垃圾桶,村民每周一都自觉把垃圾桶收拾打理好放到方便的位置,我们只需要每月上门收集四次就可以了。”第三方公司工作人员说道。
为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建设,南宫山镇根据农村生活实际,制定了可回收、可还田、需填埋三大分类标准,并完善相应设施设备。针对农村常见的秸秆、动物粪便这类可还田的废弃物,该镇充分动员养牛大户和养猪大户探索“秸秆成饲”“粪便成肥”。在双岭村友兵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工人正熟练运用设备粉碎秸秆,为加工饲料做准备。
“现在圈养了68头牛,购买饲料的成本比较高。去年政府补贴支持购买了设备,我们平时就在周边的村上回收农户的秸秆回来加工,慢慢地能把成本降下来了。”合作社负责人汪友兵说道。
相比于通过培育对口市场主体就能基本消化在生活垃圾总量中占比较小的可还田类垃圾,村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和需填埋类垃圾占比更大,更需要让广大村民“登舞台、当主角”,凝聚起同频共振的治理合力。
能否实现源头减量,与群众养成前端分类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南宫山集镇街道,路边设有以红、蓝、绿、黑四个颜色为一组的智能分类垃圾箱,每个垃圾箱上都有清晰的分类标识和简介。这个智能分类垃圾箱依靠太阳能发电,支持自动感应开门,居民投放完垃圾后,箱盖自动关上,实现了全程与垃圾箱零接触,也减少了垃圾外溢和异味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投放垃圾很方便,还能教我们垃圾分类,最大的优点是能自动开门,不用手动掀盖,很干净卫生”。集镇居民杨吉翠说道。在她家中,还有整齐打包好的纸壳、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品。每个月末,杨吉翠会提前电话预约“垃圾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回收。
自2022年4月引进第三方公司建设“垃圾银行”起,该镇已有3家“垃圾银行”投入使用。在回收计费机制已健全的基础上,南宫山镇又将“垃圾银行”与道德银行的积分管理相贯通,村民自觉将可回收物品在“垃圾银行”变现的行为,1次可在道德银行积3分。
在宏大村道德银行,刚用积分兑换了洗衣液、洗洁精的村民苟玉金非常高兴,“我经常到‘垃圾银行’换废品,年初在‘垃圾银行’就用积分换了一些日用品,现在在道德银行累计的积分也够我换需要的物品了。”
除用积分兑换激励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南宫山镇各村还组建了以妇联牵头的环境卫生评比检查小组,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并为模范户授“流动红旗”。其中,垃圾分类作为评比的一项指标分值高达10分。
对连续三月蝉联模范户的双岭村村民余发美来说,垃圾分类并不是新鲜名词。在大城市务工的子女曾和她提及在城里扔垃圾要“细分四个桶”,她听得云里雾里。但当村妇联的工作人员来宣传镇域垃圾三大分类标准时,余发美觉得还比较容易接受和执行。
双岭村妇联主席袁玉林表示,现行分类标准比较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分类还会更加细化,村妇联也会带领妇女同胞学在前、做在前。
末端处置数据是检验前端分类收集成效的有力见证。目前,该镇日清运处置垃圾已由10吨减少到7吨。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完善数字化治理平台,让数字化、智能化为生活垃圾治理做加法,提高科学化处置水平。重点在提高群众参与度上下功夫,引导群众变观念认同为自觉行动,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南宫山镇镇长罗德意说。(图文/通讯员 严紫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