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元镇:特色产业助力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发布时间:2022-03-08 09:44来源:官元镇

3月7日,春雨初歇,天色放晴。搬迁到安置点的向顺洪一大早便扛着锄头,挎着篮子急匆匆地往村里的猕猴桃园区奔去。

“大早上,着急干啥去呢?”赶集的汤代丽顺嘴问道。“村里猕猴桃园区正在组织人进行春季管护,我想着抽空去做几天,挣点算点嘛!”向顺洪气喘吁吁地说道。

跟着向顺洪的脚步,走进官元镇吉安社区的猕猴桃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猕猴桃支柱林”,三十余名工人三五成组,有的刨坑、有的施肥、有的修枝,忙得不亦乐乎。

“这片猕猴桃园子,是我们社区集体经济建的,面积有500亩,从2019年建园开始,已经三年了,预计今年就能挂果,现在正是春季管护的黄金时期,考虑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难”的问题,所以我们优先聘用搬迁的群众到园区来务工,既把园区管护了又能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还拉近了搬迁群众和社区的关系......”该村支部书记侯少华向笔者介绍到。

向顺洪,原是二郎村一组村民,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吉安社区后,就开始在社区的猕猴桃园区务工。如今,他已经是园区的一名熟练工人了,每年光在园区务工的收入就稳定在3000元左右。

“自从易地扶贫搬迁到社区后,镇政府和社区都高度关心关注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大力地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通过抓产业、建社区工厂等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和增收机会。特别是社区始终把我们搬迁群众的冷暖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让我们住地更踏实、更安心了,也让我们对社区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向顺洪激动而又诚恳得说道。

说起园区就业,2019年从团兴村舒家院子搬迁到团兴村安置点的王章友也有着同样的感受。2018年开始,他便在村上的猕猴桃园区务工。“以前我都是在家做农活,偶尔也会出去打点零工,但那样的日子特别不稳定。自从村上搞了300亩猕猴桃后,我年年都在园区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王章友兴奋地说到道。

近年来,为确保搬迁群众稳步增收,官元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依托脱贫攻坚战略机遇和产业帮扶政策,大力支持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能人大户带动、引进市场主体或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模式,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分红+劳务用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就地发展产业、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等方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据了解,“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官元镇共搬迁安置群众1323户4168人,其中在集镇安置了496户1247人。全镇易地搬迁群众有劳动力3582人,现已就业2785人,其中镇内就业达857人。为了使搬迁群众在“搬得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官元镇紧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科学谋划后续扶持产业,规范提升6家专业合作社,先后在团兴、吉安社区等村引进荣元茶业、鑫鹏农业、紫荞果业、精派农业等11家农业企业,建设了猕猴桃、富硒大米、茶叶等6个农业产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将原籍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入股分工和到园区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融通了“产业+就业”多途径的增收渠道。

下一步,官元镇将持续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点任务,加强政策衔接和项目争取,抓牢产业扶持、抓实劳务用工、抓强便民服务、抓好社区融入,不断拓宽易地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和融入度,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