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沿着G541国道走进孟石岭镇,经过柏杨林村、武学村时,大片黄绿相间的稻田映入眼帘,纵横交错、横贯稻田的柏油机耕路和相互连接的灌溉沟渠在稻田里科学分布,一派良田美景尽收眼底。2021年底,孟石岭镇积极响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号召,扎实推进稳粮扩豆增油工作,实干担当回应群众期盼,在武学村和柏杨林村启动旱改水项目,通过对水、田、路的综合治理,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优质粮田,从而恢复孟石岭镇原有的3000亩稻田和“岭上粮仓”美誉。
政策拉动改良田。2021年底,孟石岭镇充分利用各项扶持资金,分别在武学村和柏杨林村全面启动旱改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小改大,改造标准化良田400亩。为提高群众改造积极性,鼓励群众主动发展富硒稻米产业,镇政府专门制定并出台了《孟石岭镇2022年富硒稻米种植提质增效奖补办法》,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水稻,为全面推动旱改水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抱团联结聚合力。为促进全镇富硒稻米产业发展,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镇政府组建工作专班,全面统筹,结合“三联”工作机制,与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及岚皋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开展支部联建,共同谋划发力,率先在武学村启动的“旱改水”项目,随后在武学村、柏杨林村、桃园村等沿河片区党支部开展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共建千亩富硒粮油基地。同时引入岚皋县西部皇田粮油有限公司,开展村企联建,共享村企资源,全面推进富硒粮油机械化生产,共建G541国道沿线千亩富硒粮油示范田。
五良模式现代化。自2021年底开始实施旱改水工程以来,孟石岭始终秉持“农田种好粮,良田种优品”的粮食生产原则,因地制宜开展良田、良种、良制、良机、良法“五良”融合模式,推广“粮食经”复合发展,规模化恢复原有水田,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5%以上。从人畜“小劳作”到机械化“大生产”,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道路上,孟石岭镇已迈出了坚实一步。在不久的将来,孟石岭镇广大劳动人民将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或进入产业基地就近就业,或自主规模化发展粮油蔬菜等产业,成为时代新农民。
镇企协作促发展。为促进旱改水项目后续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发展,孟石岭镇引进岚皋县西部皇田粮油有限公司联合G541国道水稻种植村开展千亩富硒粮油基地建设,在合作共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支部主抓、经营主体运营的运行模式,实行统一籽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打造岭上富硒稻米精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精品化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把传承百年的岭上水稻种植技术发扬光大,也把岭上优质富硒稻米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辖区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工资、二次分红等途径获取稳定的收益。
孟石岭镇紧抓全国稳粮扩豆增油的政策机遇,依托旱改水工程契机,让孟石岭镇富硒粮油有了新风貌,也将依托旱改水富硒稻米“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迷人景象,大力挖掘十里岚河漂流、百年武学馆、千年银杏树等生态人文资源,走好农旅融合之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图/文通讯 罗方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