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一村一校”让结对帮扶结硕果 ——记县人武部与滔河镇的9年帮扶路

发布时间:2024-05-23 17:06来源:滔河镇

“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节。”

这是岚皋县人武部2016年定点帮扶滔河镇时许下的承诺。而今,脱了贫也不脱节,帮扶力量更紧不松,政策力度有增无减。9年来,一笔笔资金的投入、一项项惠民之举的实施,让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也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爱心捐赠改善教育事业

日前,县人武部政委唐鑫、部长扶植坚为滔河九年制学校送来了价值4万元的台式计算机10套。

“学校又有新电脑用了,这下我们备课、准备教案都能快多了,大家快过来一起搬到办公室去……”年轻的教师们忍不住开心的将电脑朝办公室搬去。

回忆起几年前的学校场景,破旧老式的木桌椅、反应迟缓的老电脑、吱吱呀呀的旧床架,加上体育器材缺乏、课外活动内容单一、学生上课兴趣欠佳,老师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倍感无奈。“你看现在,学校变化太大了,目之所及都是改变。”

改变起始于7年前。2017年,县人武部对口帮扶的学校调整为滔河九年制学校,随后便多次实地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学校的实际需求,按照“教学所需、部队所能”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投入资金,为学校分批采购了电脑、电视、会议桌以及学生宿舍的床架,力所能及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好起来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也不能落下。”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县人武部都会为孩子们送来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斯诺克等体育器材,以前学校能用的体育器材屈指可数,而如今完全能满足老师教学和学生的需要。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随处可见的国防教育元素,县人武部将国防教育元素注入学校建设,在校园出资建立了英模画像文化长廊,打造国防教育展示牌,在开学季和“八一”节前开展“国防教育第一课”等活动,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

教室在变、校园在变、不变的是县人武部对学校帮扶的初心,这一点韩久平感受尤为深刻,“真的很感谢县人武部多年来对我们学校的关心关爱,不仅为学校捐赠物资改善办学条件,还出资建立了英模画像文化长廊,为乡村教育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滔河九年制学校校长韩久平感慨道。

因户施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走访调研是所有工作队驻村帮扶的必然动作,县人武部的工作队也不例外,自2016年帮扶滔河镇兴隆村以来,他们走村落、下田间、访农户,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声音一个也没少。同时还要按照“精准识别、因户施策、问题导向、抓实见效”的工作原则,因户施策,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

走进徐长英家中,徐长英一看到工作队就连忙起身上前握手,接着拿凳子、倒茶,脸上挂满了幸福笑容。工作队为何如此受欢迎,带着好奇心和他们聊了起来。“工作队隔三岔五就入户走访摸底、了解情况,晓得我只有一个人,年龄又大了,就想方设法帮我发展产业,我每年的收入还算不少诶。”徐长英真诚地说道。

徐长英今年70岁,看起来依旧耳聪目明、动作敏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先后发展了养猪和养蜂产业,每年都能出售20只猪崽、2头大猪和50余斤蜂蜜,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

立夏过后,来到滔河镇兴隆村,村庄坐落于群山之间,云雾翻涌缭绕,美得如同一幅水墨画。63岁的李章方正在山脚下的卫生院里为病人做着护理,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驻村工作队便为他介绍了一份较为轻松的工作,解决了他的生活来源。

“儿子在县城开挖机,老伴儿跟着在城里帮忙带孙子,我现在身体也不算硬朗,多亏了工作队给我介绍的工作,一个月2400的工资,生活压力也小了不少。”李章方感慨道,除了每个月有工资之外,他还有分红、退耕还林等收入,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帮扶工作锲而不舍的奋斗方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因户施策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加上退耕还林、产业奖补、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等措施,多措并举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

帮扶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在兴隆村四组,远远地传来一阵阵悠长的牛叫声,一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矗立在半山腰。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夏洛莱肉牛或嚼食草料、或闭目养神,吴先东在一旁配料、拌料、加草,忙得乐在其中。

2020年11月,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吴先东投资500万元成立了安康牛和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000平方米牛舍,养殖西门塔尔、夏洛莱品种肉牛90余头。

自从发展养牛产业后,吴先东一天比一天忙。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手把手指导工人清理圈舍、搅拌饲料、投喂饲料……就这样把圈里的90余头肉牛养得肥肥壮壮。

2023年年初,随着养牛场的稳步发展,原本40余亩的饲草种植早已无法满足养牛场现有的需求。兴隆村便计划成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大力推行“秸秆+养牛”模式,在玉米、油菜、水稻收获季节,大量收购本村及周边村的秸秆集中处理为饲料,有效解决肉牛过冬“口粮”问题。

但是建设饲料加工厂、购买秸秆自动打包机都需要资金。在吴先东犯难的时候,县人武部的20万产业帮扶资金像“及时雨”一样来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养牛场随后以200元一吨的价格,大量收购村内及周边村的秸秆,通过机械打捆,不仅解决了禁烧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实现了秸秆的有效利用,让农户增加经济收入。

今年,为了推进养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县人武部又继续投入20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帮助养牛场建设牛粪循环利用示范点,将肉牛产出的牛粪经过特殊加工后,又用于保持和培肥土壤地力,努力走上了一条以牧促农、农牧互补的生态种养之路。同时,县人武部投入的4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所产生的收益将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

春华秋实,帮扶情深。在县人武部长达9年的真情帮扶下,滔河镇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驻村工作队表示将持续深化“一部一村一校”帮扶计划,不断加强工作力度,提升帮扶精度,聚焦产业发展,继续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通讯员:谭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