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偶尔从上高中的哥哥哪里得到一本当时的《岚水》杂志。那是一本用手工刻写的油印杂志,所有的文字和插图都是手工绘制的,很有特色。上面的文章,主要是本县一些作者的作品,有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心里忍不住就想试试,于是就写了几篇传说故事,照着杂志上的地址寄了去,不久还真得到了回音,一个叫李发林的编辑回了信,说我写得还不错,鼓励我努力写下去,其中的一篇民间传说还发表在杂志上。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来精神,写作的劲头也更足了。
到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时间很紧张,每天的作业很多,课程也安排得非常紧。写作只能在下晚自习以后,坐在床上就着宿舍昏暗的灯光写,有时一写就是半夜。为此还得了一个“五更作家”的雅号。不过我自己觉得愧对这个雅号,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发表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好在经常写,对学习语文倒是有不少帮助,所以还坚持了下来。
学校离文化馆很近,有时文章写好了就直接拿到文化馆找到李老师,每次他都匍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看稿子,他的脸很瘦削,一幅黑框的眼镜更显出成熟与深邃,看起来让人有些紧张。不过我一去他就放下手中的稿子,把我的稿子认真的看起来,他的办公室不大,设施也很陈旧,柜子里全都是书和一些奖状。看完稿子,就会进行点评,好在什么地方,问题在哪,怎么改,说得很细。下次再去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意见,如果确实不错最后就在《岚水》上发表。
上大学读的是理科,一天到晚上课、作业、实验,还有系里的各类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实在静不下心来,偶尔写一点东西,却也是蜻蜓点水,自己觉得不满意,热情也淡了许多。参加工作以后,分配到一个乡镇中学,这时有了一些时间,写的也多一点了,和李老师的接触也多一些了。有时进城,就直接把稿子送到文化馆去,见到李老师,他还是老样子,先仔细地看我的文章,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最后还是鼓励我多写,不能把这个爱好丢了。我嘴里答应着,心里却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兴趣了,当文学家的梦也渐渐地的淡了,毕竟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教学还是第一位的,但看到他那真挚而严肃的神情,却也不敢马虎,有时间还是写一些。
李老师对我的鼓励不单是嘴上说说,更主要的是他自己也笔耕不止,对我的感触非常深。他从60年代以来,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获得各类奖励数不胜数,更有相当一批文学爱好者在他的辅导下成长、发展。特别令我感动的是2009年他出的一本书《小河涨水》,他是在6月28日送到我办公室的,当时太阳很大,他戴着草帽,背着一个书包,顶着烈日,走进办公室后只简单说了几句,我留他坐他不肯,我要送他他说不用,然后就走了,年着他的身影,我差点流下了眼泪。
《小河涨水》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岚皋县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它不仅是李老师个人心血的凝结,也是岚皋县那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李老师最擅长写故事和戏剧,有很多作品在省市文艺调演中获奖,如 “南郭先生演义”、“王马虎管电”、“朱二卖猪头”、“诸葛亮的羽毛扇”、 “古家村的红香米”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李老师的作品,大都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人物机敏智慧,常常寓讽刺于幽默之中,读来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省。
到县城工作以后,李老师已经退休了,他先是在《岚皋报》作编辑,有时间我会到他的办公室坐一会,每次他都会泡上一杯香香的浓茶,然后和我谈一些新发的文学作品,谈一些编报纸的事,由于我平常看的比较少,很多问题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会细心的给我解释,每次看完我的作品,都说比以前写得更好了,我心里明白这是对我的鼓励,就象我们经常鼓励学生一样,但我还是以为是真的。每次从他哪里回来,好象得到了一种力量,有时半夜都睡不着,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激动,也许是由于喝茶兴奋的原因。
要说李老师已经是省作协会员了,也算是当地的名人,但他还是老样子,平平常常的打扮,按部就班的上班,没有一点名人的派头,说话做事依然低调,有时在街上还能看到他背个二胡急匆匆的走,有时也会在下棋的摊位上指指点点,精神状态一直不错。2010年春节前,听说他作了手术在老家修养,我和陈益鹏,黄开林还专门去看了他,当时他趟在床上,起身很困难,但我们去了后,他还是起床并让人扶他下楼,并和我们一起吃饭,让我们非常感动。
今年5月4日,我刚从安康回来,就听说李老师走了,我很震惊,也感到非常腕息、悲伤。一代作家就这样走了,但他的精神和信念却随着这本反映岚皋文学发展历程的《小河涨水》留了下来,所以心里也非常感谢那些为出这本集子忙前忙后的人。
要说我写这篇文章,心中的确有不少的压力,写一个作家前辈,自己的功力自然差远了,最担心的是怕写不到位,让了解他的人很不高兴。对于他本人,我反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把身外的东西看得很淡,什么职称、工资、办公条件,他甚至连问都懒得问。所以在反复思量之后,我终于写出了这篇文章,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我以为,除了赞美的语言和思念的文字,缅怀李老师的最好的方式是阅读他的作品,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营养。
愿老师在天堂里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