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岚皋县蔺河镇和平村支部活动室,镇村干部和村里“文化人”在斟酌标语,周围站满了兴致勃勃围观的群众。
“好!”几乎是异口同声,人群堆里沸腾起来。只见村支书李家银笔下,一行大字赫然屹立:“多见面常联系,干群齐心泰山移”。
2013年以来,岚皋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走出了一条“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干部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制度促干群和谐、社会稳定、发展有力的路子。
诞生篇:干群关系也是生产力
十年以前,“催粮要款”是镇村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准时响起的广播、“众星捧月”的电影、家家必到的卫生队,让整个村子热闹非凡。那时干部习惯了与群众见面。群众呢?虽然交粮纳税后囊中羞涩甚至生活紧张,却也理解:国家正厚积薄发,要建造大型公路、铁路和发展工业、国防,全国都在挥汗如雨。
理解的直接表现,就是人们排山倒海的响应力和铺天盖地的战斗力,以及起五更睡半夜地打理着家庭和集体、生产和生活的各项事宜。干群隔阂、邻里纠纷、个人苦楚,消化消除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然而渐渐地,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变得越来越珍贵。
其一:“皇粮国税”的取消,在亿万农民欢天喜地的同时,一些干部觉得自己的“硬性职责”已经完毕。加之电话和手机的普及、交通工具的方便、移民搬迁步伐的加快和惠农政策“一折通”的实施,一些干部更认为彻底“解脱了”,自己没必要再必须与群众见面,万事都诉诸于“电话解决”,更懒于去没有搬迁、交通不便的农户。
其二:随着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照顾孩子上学的妇女。一些干部认为,“主事人”都在外面,村上有什么大小事,家里的人又“做不了主”,见面也是白见,见不如不见。在外面的吧,电话里面一句两句也说不清,也就爱说不说,干部群众成了“两张皮”,一个不理一个,时间长了,干群关系逐渐冷淡。
一方面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干群关系逐渐疏远,矛盾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到发展难以为继。原因何在?“干部群众见面少了,联系少了,沟通少了,自然就误会多了,矛盾多了!”一位曾潜心研究群众工作的老乡党委书记说。
“干群关系也是生产力。全县党员干部,必须把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与群众交往交心,帮群众发展解困,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县委书记周康成说。
运行篇:把干群关系建在“心”上
岚皋经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出台了“干部群众多见面常联系”的长效工作机制。其核心内容和目标正是“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其主要方式和途径是把干群关系建在群众“心”上。
这是岚皋通过调研重点关注的数字:全县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外出务工4.2万,留守儿童7190人,留守妇女6800人,70岁以上留守老人2600人,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基础的约1万户。
怎样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岚皋按照“兼顾而不重复”原则,实行“三类结对帮扶”:1000余名镇村干部分片包村包组联系若干户;2000余名县直机关干部结合部门包村和结对帮扶每人包联1户以上产业大户或贫困户;1495名教职工分别结对包联1名以上留守儿童或学生家庭,每名医务工作者结对包联1名以上老弱病残群众。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岚皋分镇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QQ群,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证件代办和权益维护,及时传递家乡的发展变化、好人好事和美景美文,激发广大青壮年热爱家乡、干事创业的激情。
怎样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岚皋采取“三级便民服务”、“三种必须入户”、“三级评议制度”,确保服务群众不走形式、落到实处。
三级便民服务。2014年来,该县将原本分散县城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集中办理和延伸至镇村代办方式,建成便民服务网络,建成县便民服务中心1个、镇便民服务大厅15个、村或社区便民服务室194个,取消审批事项34项,34个单位入驻办理行政审批事项338项,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路。同时,便民服务机构还成为了群众诉求表达和政府征求意见建议的重要渠道,通过层层收集解决群众所求所愿,进一步拉近干群距离。
三种必须入户,即每个月必须入户、有信访必须入户、帮扶产业必须入户。入户弄清群众的衣食住行及所思所盼,认真填写入户日志,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帮扶产业要求从地块、籽种、肥料、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并积极开展党员奉献日、民情体验日等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级评议制度,即县级领导评议包联镇和包村县直部门、镇与包村县直部门互评、群众评议包村部门和包户干部,从而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将干部的表现交给群众评判。整个评议采取会议测评、随机抽查、现场调查等方式,半年一次,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主要依据。
效果篇:干群关系活泛有力起来
蔺河镇和平村是全县出了名的上访村。这个原先周周都有上访、弄不好群众就找干部拼命、产业发展“一毛不拔”的村,近年来通过“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为主要内容的“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的实施,一年来竟没有一起信访,干群关系亲如一家,上千亩的魔芋、烤烟、泡桐、核桃,让荒山野岭重新焕发盎然生机。
“多见面常联系”机制给当地带来显著变化的还不少。仅列为全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的21个村,今年信访总量就同比下降89%,新增烤烟、魔芋、泡桐、核桃、茶园、药材等特色种植1.3万亩、牲畜5万头、禽6万羽、食用菌60万袋,带动人均增收过千元。
干部群众联系多了,全县各村也都变得活泛有力起来。
曾经列队集体上访的石门镇芙蓉村68位村民,如今已成为村里团结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自从县国土局将百亩土地平整项目落户铁炉镇庙坝村后,这里30余户搬迁户见了干部喜笑颜开,每天自发为工程队和蹲点干部送水;群众称“三个懒人”的溢河镇展望村支书、主任、会计,自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战冉家堡千亩泡桐垦荒栽植后,52岁的老党员沈中富叫回在外打工的儿子带头砍了60亩,村民朱怀忠、江贤才,砍灌被胡蜂蜇伤,出院后立即赶到工地……
“只要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心底就会有招,言语就会亲和,行动就会有力!”民主镇党委副书记吴瑞晟说。“现在干部工作那么扎实,态度那么好,感觉毛主席时代的作风又回来了,我们群众还有啥想不通的呢,甩开膀子干呗!”一位群众这样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党员干部累计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5000余件,代办协办各类事项1.3万余件,排查矛盾纠纷1036件,调处1015件。落实民生项目35个。元至八月,岚皋实现生产总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现12357元、3668元,同比增长14.1%和15.2%;群众到县上访同比下降25.5%。
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如今,它已成为岚皋践行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巨大引擎,推动着县域经济社会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