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翠:灶头飞出“金凤凰”

发布时间:2017-05-16 08:30来源:本站

沿岚河溯流而上,在快到岚皋县城的地方,有一条支流,叫四季河,两岸沧桑的麻柳蓬勃出一河绿荫。沿支流绿荫而上六八里,有一个在当地和周边都小有名气的院子——杨家院子。王三翠和她的“三彩阁”农家山庄就位于这里。初夏,笔者来到这里,采访到了王三翠和她农家山庄的故事。

刚到村口,便见一石柱,上刻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写的“杨家院子”四个大字。四季河清澈明亮,岸边麻柳葱茏。往里,几十户曲径通幽的楼房,刚改造一新。过桥第一家便是三彩阁,牌匾为贾平凹所书,黑底金字,端庄大方挂门头。

今年45岁的王三翠,一眼都能看出是个能干人。一袭红衣黑裤运动鞋,言谈举止大方而干练。2002年,她从三间土墙屋办农家乐起步,如今,已成为集农家餐饮、住宿和农产品开发公司为一体的农家山庄业主,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年营业收入5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近百人,个人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人大代表、省劳模、市政协委员、全市首届十大杰出创业青年、县人大代表等。

王三翠,这位农家妇女,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时间拨回到2002年,还是在这个地方,一排三间土墙房里,王三翠起早贪黑地做着,喂猪、砍柴、种庄稼,还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可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穷则思变,下定狠心的她,毅然瞄准旅游,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与从事20年民办教师下岗在家的丈夫办起了农家乐。

王三翠有一手好茶饭,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为了让客人吃得满意,吃得开心,她对每道菜从取材、搭配、刀工、佐料、火候等方面,都要进行细细拿捏和琢磨,时间一长,在她看来,那些舀进盘子的菜,更像是一件件艺术作品。

一传十,十传百,王三翠的农家乐火了。节假日,订餐电话更是一个接一个,常常爆满。但在没找到合适的厨师前,她仍坚持自己炒,最多的一天,她一连炒过30桌,从早上九点炒到晚上九点,第二天膀子酸疼得抬都抬不起来。

厨师来了,王三翠手把手将自己做菜心得和方法与之交流,直到厨师完全掌握并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王三翠才放手。为了保证菜的品质,也为了节省开支,王三翠一有空就到了菜园子,去经管她那各式各样的菜,另外还要生豆芽,打豆腐,搬柴,恨不得把每分钟都掰成几分钟用。

从厨房到后院择菜、洗菜的地方,是能看到王三翠忙碌身影最多的地方,额头常常沁满汗水,即使没事做双手也有些微提,似乎随时准备干活或者炒菜。清凉的山泉水是最好的饮料,累了,渴了,王三翠就顺手痛痛快快来一瓢。

房子从土墙房变成了楼房,院子从普通村落变成了里里外外改造一新的巴人民俗风情街、3A级景区,王三翠也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变成了众多荣誉的“大满贯”,有了许许多多的光环,然而,不变的仍然是她勤劳实诚的品质。

王三翠做的豆腐乳更是上乘,色香味俱佳。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外地游客的逐渐增多,豆腐乳的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人临走的时候要求买点,让王三翠是又喜又愁。喜的是,没想到这也是个门路;愁的是,自己当初做时,只是把它当做一道辅菜,想到够吃就行了,哪有卖的?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2010年,王三翠成立了三彩豆腐乳合作社,注资15万元,除自己加工豆腐乳外,还大力帮扶和吸纳周边农户参与其中,通过网店、实体店和游客直购等方式,一举带动周边农户就业30人,其中贫困户8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三翠知道,更多乡亲还脱贫无路、致富无门。她决定,三彩阁无论是主店还是分店,无论是农家乐还是宾馆,亦或是建设中的农产品开发公司,都尽可能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除用工优先贫困户外,王三翠还与多户贫困户签订了时令蔬菜、畜禽产品收购合同,只要质量没问题,斤两从宽,价格从优,应收尽收,并对条件不便的实行上门收购。

就住在河对岸的今年35岁的村民肖宗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家中公公残疾、婆婆多病,两个孩子刚上小学,她和丈夫是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得,王三翠听说后即刻找上门,让肖宗兰到自己的农家乐打工,其家人种菜,她全部回收,一下解了肖宗兰夫妇二人燃眉之急。如今,肖宗兰每年能挣两万多元,丈夫还能挣三四万元,既顾了家又挣了钱。

百善孝为先。除了打理自己的农家乐、农家宾馆以及农产品开发公司,王三翠自始至终没忘记为人亲的责任。5岁的弟弟,她当自己孩子一样一直抚养成人;今年都是86岁的公公、婆婆,从吃穿住、看病,一照顾就是27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三翠把对亲人的关爱推向了更多人群,尤其是孤苦伶仃的孩子。

从小就是孤儿、靠跟爷爷奶奶挖山野菜赚零花钱的杨世林,去年考上了大学。虽然享受了各种助学政策,然而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仍然艰难。王三翠来到杨世林家,鼓励世林好好学习,并决定每年资助他4000元贴补生活,直到大学毕业,并按此标准资助了本村另一名贫困大学生王超。

灶头飞出个“金凤凰”。王三翠,正用他聪明的才智、辛勤的汗水和大爱担当,书写着人生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