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竹林村七组的童家坡,搬来了张忠奎一家,为这盘桓了数百年的旧山梁带来了和煦“新风”。
一个人筑起亮堂屋
干净整洁的院落,三间一层的砖混平房,客厅、卧室、厨房、厕所一应俱全,谁都不敢想象这会是一个人盖起来的新房子。是的,这是张忠奎自己一个人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2015年,张忠奎一家人还住在山坳里的老屋场,房子破旧不堪,十分危险,实在是不敢住下去了,恶劣的住房条件逼着他们盖新房。当时,大儿子在北京上大学需要经济支撑,小女儿在岚皋县城上小学需要妻子照顾,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老母亲更是需要自己照料……张忠奎看着家中景象,揣摩着干瘪的口袋,知道自己必须一个人扛下来。新房地基挖好后,他真的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人盖起了房子。大工、小工、木工、水泥工一个人兼着,和水泥、背砖头、砌墙体,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干。妻子看着老公这样辛苦,多次提出要回来帮忙,但他始终不同意:“一个女娃娃在城里上学,你不把她看到让人带坏了咋办?屋里你不用操心,我慢慢整!”儿子也是这个意见,没办法,她只好作罢。就是这样慢慢整,他一个人没白天没黑夜地整了三个月,累晕了无数次,体重瘦了10多斤。问及他为什么不请工人,他说没办法,贴息贷款5万元,家里东拼西凑2万元,根本就没钱请工人,反正自己也是出力的,给自家出力盖房子等于是在挣钱。
他硬是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地为全家人筑起了亮堂的“避风港”。
一件事教育子成才
张忠奎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说起原因,他几度哽咽、眼眶湿润。自己当年初中升高中考试考了全县第二名,但因为家里穷,凑不齐3.5元的报名费,错失了教育成才机会,造成终生遗憾。为了让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他总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子女上好学。他始终认为:“做父母的,该付出时一定要付出,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对得起自己和孩子,要做到问心无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大儿子上初二那年,成绩一下子从前几名掉到了全班46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想办法点醒儿子。暑假的时候,他故意带儿子去地里翻红薯,要让儿子吃点“苦头”。8月的大热天,太阳像火盆,儿子坚持不到一个小时就嚷着要回家,第一次他假装没听见,第二次他也没表态,等到又过了半个小时,儿子第三次请求回家时,他才故作勉强地让儿子回家休息。儿子回家后,他自己硬是在地里坚持了三个小时才回去。第二天同样如此。第三天干完活回家后和儿子探讨:“你觉得在屋里写作业舒服还是在地里干活舒服?你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有可能和我一样当农民,无论天晴或下雨,天天面朝黄头背朝天,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儿子当即承诺:如果初中升高中考试考不进火箭班就出门打工,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妹妹,绝不责怪父母。言出必行,争气的儿子做到了。他不仅以当时全县第八名的成绩考入火箭班,最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成毕业后被某高校留校任教。
一家人践行“新民风”
跟他聊起“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他腼腆地笑着说:“我书读得少,不知道啥叫新民风,就你刚才说的那些,我觉得那都是做人之本,没有啥新不新的。”
的确是这样,“诚、孝、俭、勤、和”这5个字对他们来说太普通了,他们一家人一直以来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母亲双目失明23年,他跟家人一直悉心照料,衣食起居、看病就医等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就连吃饭,都是先把饭菜备好给老人端在桌前,让老人先吃;老人住的卧室也是整个屋子最舒服的一间。大儿子上小学时没有学费,他四处托人找“关系”,让孩子先“赊”着上学,自己再省吃俭用,卖粮食、卖猪肉、卖鸡蛋......;媳妇也是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临工、捡废品,拼命地挣钱,为的是信守诺言,能够按时把学费如数还上......
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家人,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勤奋努力,勤俭持家,诚信待人,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全家和睦相处,始终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的人。
童家坡的旧山梁依旧绵延起伏,但山梁上的“新风”早已吹进山山卯卯,吹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