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岚皋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岚皋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岚皋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岚政发﹝2022﹞6号)。
一、《岚皋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岚皋县先后获得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陕西省“生态文明推动力·最具影响力区域”等系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2月,岚皋县委印发《关于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硒业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的决定》(岚发﹝2022﹞1号),这是岚皋县未来五年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生态立县”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争取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省第一梯队”。
为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两山”转化的模式和经验,岚皋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省市关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的安排,组织编制了岚皋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实施方案》共分为建设背景与意义、区域概况、“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工程项目、保障措施七大部分。
三、在“两山”实践探索中岚皋县取得了哪些进展与成效?
(一)守护绿水青山,构筑生态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县生态保护红线国土占比达到49.5%。创新河湖管理河长+警长+督察长“三长治河”模式,成功入选“全国2017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和“陕西2017优秀改革案例”,先后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地表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境内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标准以上,2021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2、优良天数359天,排名省市前列。
(二)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富民产业。立足位于全国第二大富硒带优势,着力构建以林下魔芋、富硒茶叶、猕猴桃、巴山道地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累计培育“两品一标”认证企业26家、农产品87个,“烛山”魔芋、宏大猕猴桃、小沟茶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定,“岚皋魔芋”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岚皋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三品一标”基地。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促进工业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扩张总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提高质量,在发挥聚集效应中彰显特色,着力构建以五大支柱工业及龙头企业集群为主导的绿色工业发展新格局。结合农特产品销售推广,创新推行农村电商物流“五个整合”,先后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直播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各1个,电商创业示范街1条,镇级电商服务站12个、物流服务站1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64个,城乡物流配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先进做法获评全国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典型经验,被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印发推广,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共享生态红利,推动乡村振兴。聚焦人居环境改善,累计投入3亿余元,用于城乡环境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院房环境、行为习俗整治提升为核心的“四提升一革命”行动,典型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在省市推广。以“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把生态建设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施“万人就业稳岗行动”,每年提供护林员、护河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大力实施生态搬迁,累计搬迁群众6821户、21899人,兑现腾退补偿2300余万元,配套完善了环保、交通、饮水、卫生等基础设施,探索推行“睦邻之家”管理模式,累计建成星级“睦邻之家”15个,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四)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两山”转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跑行动,健全完善领导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领跑生态美建设美好岚皋的决定》等指导性文件,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挂牌成立岚皋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制定《岚皋县“生态资源公司”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宽县域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通道,初步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出台《岚皋县各级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规定》《岚皋县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岚皋县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暂行办法》《岚皋县网格化环境监管巡查制度》等系列制度,“党委、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协调监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四、《实施方案》制定了哪些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包括6个方面: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二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资本;三是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四是打造“两山”文化品牌,推动绿色惠民富民;五是探索长效保障机制,推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六是探索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特色转化模式。
五、《实施方案》中总结了哪些经验模式及典型案例?
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导向,做强生态旅游业、做精生态农业、做好生态文化产业、做优现代服务业,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
(一)生态+农业模式。立足生态富硒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魔芋、茶叶等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畜禽、猕猴桃、生态渔业、中药材等增收项目,不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例如:南宫山镇桂花村按照“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点”的思路,在保护恢复古梯田风貌的基础上,发展集种植、养殖、绿化和环保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南宫山镇宏大村抢抓猕猴桃“东扩南移”机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园区”的模式,按照“地上种桃、林下养鸡、粪水还田”的循环发展思路,累计建成山地猕猴桃3000亩,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稳定增收。蔺河镇蒋家关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发展林下魔芋1.2万亩,带动人均年增收3000元,201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林下魔芋)示范村”,成为“两山”实践典范,适用于绿色本底较为优良、农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地区推广。
(二)生态+工业模式。坚持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生态标志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探索生态工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工业经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把绿色制造业打造成工业经济增长新引擎,着力培育富硒食品饮品、包装饮用水、电子线束、鞋袜制造、毛绒玩具五大支柱工业,真正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生态工业发展道路。例如:我县立足富硒水资源优势,围绕富硒水+旅游、+特色果酒果饮、+岚皋美味等进行打包,一体式全产业链开发,通过全面推行链长制、培育经营主体、实施品牌化战略、狠抓科技创新升级、推动开放招商等路径,成功落户包装饮用水企业3家,累计年产能可达到90万吨,2021年实现产值2.2亿元。
(三)生态+旅游模式。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坚持旅游首位产业、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大力实施旅游振兴行动,强力推进“八大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岚皋味道、宾馆住宿、景观道路、旅游招商、产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累计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特色旅游重点村20个。特别是巴山大草原和桂花袈裟古梯田,广受游客青睐,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等国家主流媒体报道,点击量超过3000万人次,探索出的“十个围绕抓旅游”(一产围绕旅游增质效、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扩消费、生态围绕旅游扬优势、招商围绕旅游强支撑、城乡围绕旅游提品位、设施围绕旅游拓功能、文化围绕旅游增内涵、惠民围绕旅游促增收、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成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四大模式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langao.gov.cn/Content-249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