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院子与巴山汉子

发布时间:2022-11-22 08:26来源:“三秦文学家”微信公众号

陕南岚皋县的四季河水是药,能治愈人内心的躁郁。流水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季为河,冬枯为溪,不变的是水质清澈,如甘露汇聚而成。鸟的歌喉因清流涤染而甜润,声若脆铃,婉转抒情。    

压力山大疲惫不堪的时候去四季河,职场纷争胸有块垒的时候去四季河,山里的风会立即拿起一把水做的梳子,轻轻地、柔柔地梳理你的情绪,直至铅华洗尽,珠玑不御,直至你该拿起的拿起,该放下的放下。    

位于四季河流域的杨家院子有若天赐,漫溢着陕南巴山风情。走近这里,各种诱人的农家美食香味扑鼻而来,儿时的味道,乡村的味道,柴火灶里草木的味道……    

乡愁也是有味道的。之于乡愁,人也是反刍动物,乡愁的酸酸甜甜总是在无休止地咀嚼回味中。  

“杨家院子的乡愁馆能教化于人,有空了我想带孩子去逛逛,或许能让他找到自己的根!你这段时间在家闲着,能去熟悉一下吗?”在外创业的好友周聪打电话对我说。他与我是“杵臼之交”。去年,他读大三的儿子“五一”长假回家时,他让儿子去屋后的菜院子里割一把韭菜回来炒鸡蛋,儿子却割回了小蒜放在了灶台上。周聪和我谈起此事时语气里满是隐忧。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他虽然能区分蒜与韭,但在学校申请助学金填写家庭住址时,对自己的村名拿捏不准,发来地址让我裁定。    

农民的儿子不种地无可厚非,但分不清韭与蒜,似乎不可原谅。   

孩子们受过高等教育,以为自己就很“高”了,想让他们知根忆祖,亲乡村近田园,得挤掉他们身上多余的城市水份。大都市的“迪斯科”很带劲,小乡村摇篮曲不也是很美吗?在岚皋,我不是“高德地图”哪儿都熟,四季河我曾去过几次,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杨家院子风生水起、声名远播,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度假区那是近年来的事。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竟是受朋友之托。或许第二天是端午节的缘故吧,县城去杨家院子公交车上的人特别多,半数以上的人都是中学生模样。我手抓吊环立在过道处,车子沿县城西南方向的四季河畔向上行驶,像是带我们去巴山深处寻找河水清清亮亮的源头。车窗外,层层山峦叠叠翠绿,白墙灰瓦的农舍或单门独院,或三五户一聚,如天空疏密不一、任性随意的星星。车在杨家院子站停下,桥边矗立的两块巨石格外吸睛,上面镌刻着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题字“杨家院子”。陈忠实为中国文坛大家,小说《白鹿原》《李十三推磨》几乎无人不知。这石头让人望而生敬。    

之前,我一直以为杨家院子是北宋军事家族部分后裔的集结地,其房屋建筑特色与岚皋大众农家并无二致。因为陕南岚皋一带的院子有别于其他地区,三户以上人家住在一起即可称做院子,并非外有四面围墙前有高大院门内有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才构成“院”。  

杨家院子现有四十多户人家,算得上是大院子了,它安静地依偎在大坝的臂弯里,散发着蓬勃的朝气。院子里的民宿、农家乐是清一色的四合院,迎合了游客恬静闲处的需求。其余住宅则是开畅自由、坦诚相见式的,户与户之间不遮不掩,依山临水,砖墙木椽青瓦,斜坡屋顶。屋顶是冷色调的,门窗则是暖色;檐柱雕而不画,灵动飘逸,房屋与环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给人的感觉是宁静典雅、天人合一,古朴而又清新。我不敢妄论这属于哪一类建筑流派,却知道其风格是还原了最原始的巴人生活方式及邻里和谐关系。

杨家院子前一条清澈见底的 四季河,岸边河堤上两排姿态各异的古麻柳,虬曲苍劲,拏云攫石。其枝干悬空向河面低眉垂首,仿佛在告诉我,它们是为河而生,为河而容,几百年来一直如此。难怪安康籍作家李爱霞《在杨家园子邂逅一河麻柳》的诗中写道:“数不清的麻柳,长着大大小小的眼睛。他们看流水,看落花,看一代代巴人,汲水种田,生来别去……”       最有意思的是两排古柳的柳花如村姑的长辫,齐齐地垂向河面,作沐浴状。一条河,花有意,水有情,河水很感恩的样子,把步子走成慢时光,潺潺悠悠,一路欢声一路歌。    
顺河而上,在柳下河堤散步,我的脚步清风一样轻,山谷、河湾、远处的竹林仿佛是我的归宿……走着走着,眼前忽然一亮,一栋气势不凡的白房子照亮了眼睛: 颐柳楼。以柳命名的一家民宿楼阁,想必有与众不同之处吧!       

我好奇前趋。一位宽额高鼻、浓眉大眼、年近五旬的汉子迎了出来,“您好!欢迎莅临”。不用问,这汉子就是颐柳楼的主人了,给人第一印象是热情好客,耿直爽朗,跟这种直肠子人打交道,简单不累,三言两语我们便如同故交。主人姓操,叫操世双。攀谈中得知他擅长根雕,闲时弄诗作文、兴菜种瓜,把一片菜园子经营得豆青柿红茂盛鲜嫩。难怪与他握手时,感觉到他宽大的手掌里有结实的茧花。       颐柳楼后院通向河堤的那段路用青色石磨铺就。石磨这东西我是熟悉的,我们当地农村七八十年代的粮食粉碎机。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时候我们都穷,只有自己推磨了,一根木杆顶在胸腹部,驴子一样绕磨盘无休止的转圈。       操世双邀我脚踏石磨进屋,寓意“时来运转”。我兴致大增,人都说苦尽甘来,可我苦尽了,甘却迟迟不来,现在有石磨转运何乐而不为?既然民俗如此,当然要试它一下了……           

颐柳楼内有三个展厅,根雕艺术展厅和名人字画、图书展厅设在一层,乡愁老物件展厅设在三层,二层是按宾馆标准间配置的民宿房间,被褥特意在太阳下晒过,蓬松雪白如云。在老物件展厅里我看到了露天电影放映机,洗衣服的棒槌,木制的婴儿座椅,上学用的帆布书包……    

在图书展厅靠门边的书橱上我发现有一份早期的《岚水》杂志,便随手翻了起来,纸上的文字是手工蜡板刻制,行书字体,一笔一画,墨迹浓淡不均,如一行行远去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根雕艺术作品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大多出自于颐柳楼主人之手。人物、走兽、飞禽、物件,大到茶几小到串珠,雕塑线条因作品特性而异,有的硬朗,有的细腻,融合抽象的手法,表现出疾劲的情感,同时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古拙感。    

外表看似粗犷的巴山汉子,却是多才多艺的。常能从“岚皋诗赋公社”群里看到他发于各种平台的诗词作品,每有新作问世,总能赢得众诗友的点赞。一双手拿得起锄头,捉得住雕刀,捏得稳笔杆子。真正的文化人是不屑于往脸上贴标签的,颐柳楼可谓是隐于四季河的一块文化宝石。谁能说,书香不是农家美味,书香不是农家乐呢?    

乡愁绵延。杨家院子的人是朴实的,耕读传家,含蓄内敛,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中。   岚皋旅游部门对外宣传杨家院子时使用的是这样一句广告词:“巴山样子,杨家院子”。邂逅了颐柳楼的主人后,我感触到杨家院子里巴山汉子的热情与才气,不也是一道风景吗?!
回去的路上,我已走的很远了,巴山汉子还在后面频频挥手:“下次你带家人来旅游搞自助餐时,我免费给你提供柴火灶。”  (作者/潘斗应)